今 天,阿里达摩院发布关于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有关情况说明,确认中专女生姜某系由学校王老师提供帮助,违反预选赛规则,二人未获奖。其学校也发布信息,对涉事的老师进行诫勉谈话,取消年度评优资格。
至此,关于天才少女挑战全球数学竞赛的故事告一段落,而当时争论热议的各方意见、剑拔弩张的气氛如在目前。
支持的一方说,这是英雄出少年,高手在民间,悲哀啊,花费数年培养的大学生连一个中专生也考不过。质疑的一方说,一个成绩平平的中专生不可能异军突起,独自完成这些高难度数学题目,甚至人愿花五百万赌成绩有假。
支持的声浪很高,多人发声道,难道承认他人的优秀这么困难吗?各路自媒体也一路猛攻,甚至央视与人民网等官媒也下场力挺。
事情发展到后期,阿里开始自查。细心的人发现,央视、人民网等官媒已悄悄删除相关文章,对新闻略敏感的人隐隐意识到不对,长达几个月的沉寂后,传出了阿里达摩院的情况通报,算是尘埃落定。
当时,不少人心怀善意,表达了对少年的爱护与支持,而如今却被现实狠狠打脸,令人猝不及防。
惊叹之余也要发个问号,如今的新闻、消息是怎么了?动不动就要反转,变白为黑,指鹿为马,这边报道刚刚放出来,那边质疑之声、塌房传闻已经迅速跟上。以至于现在每看到一条消息,都像是翻开山间的一块石头,总要小心翼翼地站远点儿,生怕下面爬出条蝎子、蜈蚣。
近些年,像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发展迅速,一时之间人人都是媒体人,信息传播快似光电,一条恶性伤人事件,上午发生,中午吃饭时就能刷到。传统媒体也积极或被迫转型,拼抢赛道,有的为了抢发稿速度,省减审核流程,放松信源核实。
而像我这样的普通社会人等,经常会在微信群或午餐桌上与同事、朋友为了这些个消息争得面红耳赤,却不知辩到最后,讨论了个寂寞。
那我们现在怎么看新闻呢?一条消息出来,到底信还不信,还是说要化身福尔摩斯,挨条检验核查?
个人有意见如下,供各位参考。
第一,少看。
真的,别看了,少看点儿,真心累。越看越心烦,越看越闹心。本来心情挺好,突然冒出条小学附近伤人视频,班都不想上了,就想着赶紧收工接孩子。
有这种情绪一点儿问题没有,为人父母,看到类似新闻尤其火大,但问题也跟着来了。一会儿担心食品安全,一会儿质疑学历造假,再一会儿又因为人贩子受审叫喊着恢复肉刑千刀万剐。
信息的过载加上感情的代入,使得不少人从睁开眼就开启焦虑模式,甚至养成习惯,一天不找点儿事担上一会儿都不痛快。
这种时候,建议减少新闻和信息的摄入量,尤其那些明显带有耸人听闻标题和内容的,它们当中不少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制作出来,像一颗颗炭水炸弹,想减肥就别碰。
第二,少站。
仅是少看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一旦一些有争议的新闻、信息出来,往往引发热议,大家吵得不可开交,比看新闻还累。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跑步中遇到狗狗的文章,探讨了都市生活中人与宠物的共生问题,结果后台来了一群人,文章都没看完,直接开骂。
详见:
写公众号这么多年,也说一下自己对于侮辱谩骂的处理方式:直接拉黑,多看一眼都是浪费。
这也是目前网络上争论问题的一个特点,凡事先站队,站完队就开腔。男女对立,婆媳吵架,中西医之辩,宠物饲养,引发争议的往往是这些话题,一旦开局,一个微信群80%以上成员都能参加,连篇累牍,唇枪舌剑,直至人身攻击、彼此交恶。
一旦开始站队,便意味着你与这件事情便发生了关系,后面支持的人你会团结,反对的人你会辩论,如同掉进了非黑即白的围棋局中,既远离了事实,又被带跑了节奏。
这个时候,还是要回到新闻本身,在事实还没有浮出水面之前不急于表达观点态度,更是要避免类似脑补事实之类的做法。
第三,多思。
一条爆炸性新闻发出来时,先别着急赞叹、惊讶,要先考虑一下这个事情从理论上可不可能,看看它的发布渠道是不是可靠,有没有信源,尤其警惕那种没头没尾(前没出处,后没评论)的消息。
一句话,看新闻时,要带上你自己的脑子。
吃瓜、聊八卦,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们交流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但如果瓜中有屎,食之不洁。不如对铺天盖地的新闻、消息保持一下距离,利用经验、常识先判断一下这事儿到底靠谱不靠谱,而不是看见个什么事儿腾一下火上不来了。
同时,发表意见也应保持就事论事,不要动辄贴标签、归类,及至以偏盖全。
有人发朋友圈称“这就是中国电商购物的水平”。一看图片,事主买了条裤子,收到发现可能为二手货,投诉平台、拨打12315一直没有结果。事主结论是,企业连基本的诚信都没有,让消费者怎么安心消费。
下面有人回复说,你直接选择无理由退货,在平台留言投诉即是,可能是确实碰到了无良商家,但你要说这就是中国电商购物的水平,那恐怕还没到那个层次。
经过这些年的磨合、考验,对于这些新闻也好,消息也罢,人们相应的免疫力也都有提升,对于不实、虚假报道也都有了一定的甄别能力,也都学会了姜文那句话,“让子弹飞一会儿。”
这也是我们对待新闻的应有态度,关注核心事实,不必妄下结果诊断,静待水落石出。
秋风起,黄叶落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