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中轴线算是当今世界古城的壮举,梁思成先生1951年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写道“……北京是在全盘地处理上,完整地表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贯通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8km,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条中轴为依据的。……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申遗成功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之一,该轴线已经存在了700多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将该轴线继续向北延伸到当今的奥林匹克公园,并在轴线的东侧建造了“鸟巢”,西侧建造了“水立方”;再加上永定门向南的永定门南大街、南苑路,加在一起这条城市轴线全长达到了23公里。轴线上的大型建筑群、公园绿地古今交相辉映,为世界少有。

古城数字博物馆经过反复收集,把700年来涉及北京中轴线的相关绘画、地图、照片等资料进行了汇总收集,并集中展示出来,让大家可以方便得博览7个世纪以来的北京中轴线演变。其中许多资料的清晰度非同一般,值得保存。

元代的中轴线

元代的轴线是奠定当今北京中轴线的基础,自北侧的中心台(当前的钟鼓楼西侧),穿过万宁桥,皇城的厚载红门,宫城的厚载门、延春阁、大明殿、崇天门,再到千步廊及最南端的丽正门。该轴线全长3.8公里,丽正门正坐落于当前的天安门。这条轴线一开始就不是正南北,皇城以北的中轴线向西偏斜2°,其中地安门向西偏离子午线200多米,轴线向北指向了元上都。元代的中轴线为北京古城南北向的道路确定了秩序,也为大都的东西两侧城墙明确了倾斜角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大都中轴线与现代北京城叠加图(根据侯仁之图纸重绘,来源:网络)

目前元代中轴线的遗物能看得到的仅有万宁桥。此外,根据藏于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的元代绘画《宦迹图》可见到宫城的崇天门景象。崇天门位置在如今故宫的太和殿之下,其格局和建筑形制直接传承了宋金时期的宫城正门。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宫阙制度》里对崇天门有记载:“正南曰崇天,十二间(注:应为十一间),五门。东西一百八十七尺,深五十五尺,高八十五尺。左右趓(duǒ)楼二,趓楼登门两斜庑,十门,阙上两观皆三趓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代《宦迹图》的崇天门(将原本的11开间绘成了5开间)

明代的中轴线

明代初期朱棣定都北京后依然延续元大都的中轴线进行重建。永乐五年(1407)朱棣开始修建宫城(紫禁城),紫禁城正南的午门,是元皇城棂星门的旧址,午门内的金水桥亦即元时建筑;金水桥北新建了奉天门(后改皇极门),在元大内崇天门至大明门之间,先后修建了奉天殿(后改称皇极殿,后世清代的太和殿)、建华盖殿(后改中极殿)、谨身殿(后改建极殿),这是外朝三大殿;之后是乾清门,并在元代大明殿的旧址上修建了后三殿,分别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上建筑均依托中轴线对称分布。明代开始紫禁城釆用“前朝后寝”的形制,以三后三大殿为中心开始轴对称布局,如奉天殿前两侧有文昭阁(文楼)、武成阁(武楼),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后三殿两侧设有东六宫和西六宫,合称“十二宫”。目前流传下来的明代北京城全貌的地图有如下两幅,一是万历年间的《北京城宫殿之图》,其绘制艺术手法较为夸张,为民间所做;二是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图》,为最早的官方地图。不过两者都对明朝时期的北京城中轴线有完整的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城宫殿之图(1531-1561,万历年间刻本,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早的北京都城地图《京师五城图》中的中轴线(出自《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明张爵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显卿宦迹图册·皇极侍班》图中的皇极殿(明隆庆-万历年间 余士、吴钺)

与元代中轴线有较大变化有三点:一是明代特地在紫禁城北的中轴线上修建了“镇山”,出宫城的正北门玄武门,明成祖在元代的延春阁基础上修建的万岁山,也称为煤山。二是是在承天门(元代丽正门)南侧扩展出了“T”型广场,沿广场的东、西、南三面修筑的宫墙,并在南侧开大明门,东侧为长安左门,西侧为长安右门。同时在周线上扩展了国家礼仪和政务的功能建筑群,“T”型广场的东西宫墙内侧为千步廊,外侧集中部署了各衙署;在承天门(元代丽正门,清代天安门)和午门之间的两侧,左为太庙、右为社稷坛;并在当初的城郊的东西两侧分别修建了天地坛(后改称天坛)和山川坛(后改称先农坛)。三是中轴线继续向南延伸,嘉靖四十三年(1564)完成了外城城墙的修建,并在正南门开辟了永定门(也为清代南部轴线奠定基础)。此外,明代中轴线北侧的钟鼓楼与元代的钟鼓楼位置相比,更向东偏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宫城图轴完整展示了从正阳门到奉天殿的轴线(明.朱邦,大英博物馆藏)

至此,北京城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由此奠定,轴线上自南向北分别分布有:永定门、正阳门、大明门、承天门、奉天殿(皇极殿)、华盖殿(中极殿)、谨身殿(建极殿)、乾清宫、玄武门、万岁山(煤山)、地安门、鼓楼、钟楼。而下图则是第一幅完整展示这条7.8公里轴线的古代图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宫城图轴 (明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从永定门到煤山轴线清晰可见,该图增加了正阳桥及千步廊两侧的各衙署,此外从图中可以清晰所建外城的左安门及右安门,由此推测正中为永定门)

这里也在提一下明代中轴线上新建的正阳桥。正阳桥位于正阳门瓮城南侧,其开始为木桥,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改为石桥,为三劵石桥,宽度超过30米。其是中轴线上单体最大的桥梁,也是内城九门外桥梁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的石桥。在2021年9月的考古发掘中重新出土了一只镇水兽(其在1992年被首次发现,尚未发掘),其长度比万宁桥两侧的镇水兽还要长1米,充分说明了正阳桥的高规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阳桥的考古现场(来源:北京日报)

清代的中轴线

清代的中轴线及两侧建筑在明代基础上基本上没有改变,不仅轴线长度未突破,而且许多重建的重大建筑直接延用明代的建筑基址。这里把清代的中轴线及两侧重大建筑做个梳理:

中轴线上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箭楼(1957年拆除)、永定门城楼(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桥(1934年拆除,后重建)、正阳桥坊(五牌楼)、正阳门(前门)箭楼 、正阳门城楼 、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1954年拆除)、天安门、端门、故宫(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顺贞门、神武门)、景山(北上门(1956年拆除)、景山门、绮望楼、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1954年拆除)、万宁桥、鼓楼和钟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京师生春诗意图轴(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徐扬绘)

好了,清代的轴线也不用多说,因为这个时期的地图技术有了巨大突破,请准备好,让我们逐个观摩17-20世纪初的中轴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城宫殿衙署图 (康熙八年 166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京师全图的中轴线(1736-1795,清乾隆时期淡彩印本,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绘北京图的中轴线(乾隆十二至四十一年,大英图书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内城图的中轴线(乾隆十二至三十九年,大英图书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京城全图的中轴线(1940年重制,兴亚院华北连络部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早带经纬线的地图的中轴线.Plan de Pékin(1752年,by Philippe Buach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京师九城全图的中轴线(光绪二十六年,18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京师城内首善全图的中轴线(20世纪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京師内外城詳細图的中轴线(1928年,经过AI放大)

20世纪后的中轴线

北京城的中轴线在清朝近30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改变,待时间进入到20世纪初,随着全球化时代蒸汽和机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古老的北京城也开始了新的开发建设与改造。处于变革前沿的场所——天安门及前门地区的改造最为彻底。首先是在前门地区建设了火车站,1901年开建1906年竣工的前门火车站是一座欧式车站,站房建筑面积达到3500平方米,拥有三座站台。这样的建筑无疑对于近700年一直保持中式风格、中国礼制的中轴线来说是破天荒的,也为后面持续的改造起了个头,这也是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改造)的第一步。另一项中轴线的功能变化,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各国使馆界址四至》和《辛丑和约》,清政府同意在东交民巷开辟使馆区,在正阳门内东交民巷西口到城墙一线开辟了美国使馆区。随后在天安门广场东南侧,相继有法国、英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俄国、日本等使馆区建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1年的紫禁城航拍(La Chine à Terre et en Ballon,1901年)-AI上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3年的紫禁城鸟瞰图(1923,由中国寄往苏格兰的明信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20-30年代的东交民巷使馆区(来源:网络)

1915年,北京市政府对天安门前广场进行了改造,拆除了长安左右门,并拆除了大清门内东西两侧的千步廊,打通了天街(天安门大街);同时将大清门改称中华门,修砌了中华门至天安门的石道。朱启钤在《修改前三门城垣》中提出了对前门的改造方案,1915年开始拆除正阳门瓮城东西月墙,并在原交点处各开两门,旧基址改筑马路。这些改造目的是为了改善交通,也确实带动了前门周边及前门大街的商业发展。1927年,前门大街上出现了电车轨道,在1928年的《京师内外城详细地图》上可见轨道经过正阳门两侧的门洞进入内城,同时也向南延伸到天桥南侧的500米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世纪末的前门大街(经过AI放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0年的前门大街(经过AI上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6年的前门大街(经过AI上色,by Dmitri Kessel)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缮后的前门大街(来源:百度百科-前门大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中轴线上的正阳门箭楼背面(经过AI上色)

建国初期的天安门广场的改造。第一次改造是1949年9月30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的方案草图由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和林徽因设计,该碑于1958年5月1日落成。第二次大的改造是1958年-1959年,重点将广场改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阵地,在广场西侧建设人民大会堂,在东侧建设历史博物馆,广场面积从11万平方米扩大到40万平方米。改造速度创造了世界第一,其中的人民大会堂作为1959年国庆十周年的“国庆十大工程”之首,仅用10个月时间就建成,成为新中国第一座“人民的殿堂”。1977年,毛主席纪念堂在广场南侧落成,至此,历经近30年的天安门至前门的广场围合空间秩序形成。当然,在那个混乱的60-70年代里,还曾经有过对紫禁城及广场的“宏大”改造计划,也幸好没有实施,才得以保全这座世界规模最大的古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1952年,梁思成、林徽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8年的中轴线(人民大会堂、历史革命博物馆还未建成,经过AI上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7 年革命城市规划中所示的天安门城楼设计方案(未实施)

前门大街的改造。前门大街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珠市口大街,全长845米,宽20米,明清时期是明清皇帝去天坛祭天、去先农坛祭祀的必经之地,历史延续了近600年。自20世纪初前门地区及其向南的前门大街两侧由于交通便利,逐步成为了北京市的商业聚集区,素有“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的赞誉。但随着20世纪末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大,前门大街人口快速聚集,房屋老旧现象严重,交通与商业冲突显著,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的良性发展。为此,在21世纪初,借着北京申奥成功,开始了大规模的前门大街功能与风貌改造提升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在2007年10月经市政府批准全面实施,历经10个月,改造后的前门大街在2008年8月7日北京奥运会的前一天正式对公众开放。除了将原来的交通商业混杂街道改为古都风貌文化商业步行街外,还恢复了历史上的铛铛车供游人乘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30年代前门大街上的铛铛车(经过AI放大)

此外建国后中轴线上的一些建筑也因为时代原因消失了,甚为遗憾。包括:位于景山与鼓楼之间的地安门于1954年拆除;中华门(明代为大明门,清代为大清门,20世纪20年代改为中华门)于1959年拆除,后来在其基础上修建了毛泽东纪念馆,千步廊也于该年拆除。永定门较为幸运,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957年被拆除,在50年后的2004年得以恢复重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已经不存在的中华门(1959年拆除,来源:网络)

在700年的中轴线演变图景里,除了上面所述的国家重大政治、文化功能建设外,还有市井生活空间的演变。这里不得不说一下钟鼓楼,钟鼓楼及其周边的功能演替体现了北京城市井图景演化的一面。1272年,作为元大都定都的中心区域,钟鼓楼所在的中心台、中心阁是都城的司时中心。《析津志》记录道:“钟楼,至元中建,阁四阿,檐三重,悬钟于上,声远愈闻之”。同时,得益于万宁桥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起点,众多商贾云集,给钟鼓楼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发展机遇。明朝后钟鼓楼重建,但鼓楼前及烟袋斜街的商业发展势头不减,陆续出现了钱庄、茶馆、当铺、浴池、烟社、布店、米市、饭庄。这个时期北京城尚没有西单、王府井,钟鼓楼地带是名副其实的商业CBD。清代《天咫偶闻》记录道“每日攘往熙来,无物不有。”朱光潜先生1936年在《论语》半月刊上发表散文《后门大街》中写道:到了上灯时候,尤其在夏天,后门大街就在它的古老躯干之上尽量地炫耀近代文明。理发馆和航空奖券经理所的门前悬着一排又一排的百支光烛的电灯,照相馆的玻璃窗里所陈设的时装少女和京戏名角的照片也越发显得光彩夺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0年代的钟楼(来源:斯诺文尼亚民族志博物馆,https://vazcollections.si/en/predmeti/fotografija-stolp-zvonov-zhonglou-v-pekingu-2/)

结 语

回顾700年历史图景的北京中轴线,从一个表征皇权的国家礼仪秩序轴线,向着近代的外交、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演替,再到现代的历史博物、文化纪念、节庆活动、体育运动和市民休闲轴,生动展示了这座古都的历史变迁。最最后,再上一道大餐,在300年前有一幅名为《康熙南巡图》(第十二卷,王翚等绘)从卷轴画里全面展示了北京中轴线的全貌,更体现了皇帝南巡返回京城的盛大场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欢迎光临小程序世界古城数字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1】北京中轴线 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4%BA%AC%E4%B8%AD%E8%BD%B4%E7%BA%BF

【2】故宫中轴线为何不是正南正北?这个“误差”竟是元朝遗存 https://k.sina.cn/article_1893892941_70e2834d02000rzjb.html

【3】明代北京城和中轴线如何建成:一条轴线 统领全城 https://www.visitbeijing.com.cn/article/47QkJLeE4un

【4】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筹备与设计 https://www.sohu.com/a/668844878_121375869

【5】前门大街整修设计介绍 https://www.sohu.com/a/302898731_651721

【6】历史影像中的前门大街(1915年至今) 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64f5bb62e4b00547e3de381d.html

【7】东郊民巷民国往事 https://www.sohu.com/a/161595247_773040

【8】北京城曾经的报时中心:钟鼓楼的时间哲学 http://cul.china.com.cn/2021-08/17/content_41648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