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在1955年,有55位将军获得了上将军衔,包括之后增加的两位,共计57位开国上将。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各自的任职情况并不一样,有高有低。
可能有的人,在红军时期任职较高,也有个别的开国上将,在抗战时期或者解放战争时期,任职较高,是当时的主力战将。不管职位的高低,在1955年能够获得上将军衔,肯定对革命事业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据统计,在共和国的开国上将中,有五人,在红军时期任职较高,都是当时红军队伍中的骨干成员。
共和国的上将之首萧克,在红军时期的任职很高,是中央红军的主力战将,红二方面军的骨干成员,先后任职红六军团长,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与元帅贺老总是搭档,两人共同领导红二方面军踏上长征之路。
要知道,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能够任职某个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基本上都是大将保底。更何况,萧克在抗战初期的任职也是非常高的,担任120师的副师长。比如后来获得上将军衔的贺炳炎,杨勇,杨成武,杨得志,邓华,韩先楚,黄永胜等知名上将,在抗战初期都是任职八路军某个团的团长或者副团长。
这样一比较,萧克绝对是57位开国上将中,在红军时期,抗战时期任职较高的一位开国上将。
共和国的开国上将王震,在红军时期也是中央的主力战将,任职红六军团的政委,与萧克是搭档,同时也是红二方面军的骨干成员。军政皆能的王震将军,在革命战争时期,一直深得中央的器重,并多次被委以重任。
在八年抗战时期,王震就没有再从事政工工作,而是成为一名军事主官,任职八路军的副旅长,旅长等职,开荒南泥湾,率领八路军南下支队开辟根据地,此举被誉为是我党史上第二次长征。而在此之后,王震一直都是担任军事主官,成为解放事业的骨干力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王震我从军事转到政工领域,投入国家的建设事业。
共和国的开国上将王宏坤在红军时期,任职红四军军长,是红四方面军的骨干力量。想必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军,它的重要性,就相当于是中央红军的红一军团,都是各自的主力。正因如此,王宏坤的革命资历是具备授予大将军衔的。
共和国的开国上将许世友也是来自红四方面军,因作战勇猛骁勇善战,深得张国焘的器重,曾任职红四军的军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师师长等职。许世友是红四方面军一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他7次参加敢死队,两次任敢死队队长,屡挫强敌,4次负伤,是在战火中历练出来的猛将。
共和国的开国上将陈伯钧是中央红军的主力战将,曾任职红15军军长,红五军团参谋长,红六军团长等职。作为毕业于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陈伯钧,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曾经还负责过红军的教育工作,出色的军事才干,被毛主席称赞为红军干才。
在红军时期,五位任职较高的开国上将,在新中国成立后谁的成就最高呢?
许世友当了25年的大军区司令,还是最早一批进入政治局的开国上将,行政级别达到了副国级。
王宏坤投入海军事业,任职海军副司令员。
陈伯钧在新中国成立后投入教育事业,任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协助院长刘伯承元帅主持全院工作。
萧克在新中国成立后,任军训部部长,训练总监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政大学校长,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在1980年8月至1983年6月萧克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也是属于副国级的领导人。
王震在新中国成立后,任职铁道兵司令员,农垦部部长,副总理,副主席等职,是80年代的重要领导人,也是任职较高,成就较大的一位开国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