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侵略政策,同时援助兄弟邻邦以及巩固新中国的政权,百万志愿军奔赴朝鲜对美作战。
由于此次抗美援朝战役战略意义重大,其主帅人选的选定就尤为重要。四大野战军中除二野的刘伯承外,其他三个野战军司令都被纳入了选帅之列。
那么,为何仅有刘伯承不在其中,背后又有些什么考量呢?
选帅始末
实际上,抗美援朝战役之初,毛主席考虑的第一个主帅人选是粟裕,原因很简单,当时的粟裕将军是当时唯一一个还在临战状态的野战军司令,且他同时还担任着统领东北边防的重任。
众所周知,粟裕将军的军师才能十分出众,解放战争时期,他曾领导麾下部队重创了武器装备精良的王牌部队74师,后又在淮海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另外三个王牌兵团,当时的国民党配备的都是美式武器装备,因此,对毛主席而言,粟裕在对战装备美式武器的队伍上有相当大的经验。
基于这几个原因,即使陈毅作为第一个主动向毛主席请命的野战军将领,毛主席还是率先考虑了粟裕,粟裕担此大任也毫不退缩,准备领命赴朝。
然而,就在此时,粟裕旧疾复发,不仅血压肠胃都出现各种程度不同的问题,就连基本的看书看文件都不能坚持,在此情形之下,毛主席只能先派人将粟裕送往气候条件更加适宜的青岛疗养。
然而,军情紧急,粟裕身上的病是旧伤,加之他年岁渐大,各种并发症层出不穷,即使在青岛休养了大半个月,依然无法起身。
无奈之下,毛主席只能另择人出任东北边防军司令,让其负责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后勤事宜。
粟裕无法入朝作战后,毛主席又将目光投向了战斗经验同样丰富的林总,然而,林总在抗美援朝战役之初就对此次作战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之意,他认为当时的新中国应当在国内休养生息,况且赴朝作战容易深陷美苏两国的博弈之中,再加之当时我军部队的装备远逊于美军,所以他认为此次作战没有胜利的可能。
除此之外,当时林总的身体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毛主席一方面考虑他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对他的反对态度心有犹疑,毕竟倘若领兵的主帅都认为此战必输,那么军队的士气又从何而来呢?
因此,继粟裕之后,林总也被排除在志愿军主帅的人选之外。之后,毛主席终于将目光转向了彭德怀,他曾赞彭老总为“谁能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可见毛主席对其统领大局能力的认可。
1950年10月4日,彭德怀接受党中央的任命,紧急从西安奔赴北京参加会议,商量抗美援朝的具体事宜。
刘伯承为何不在主帅之选
那么有人会问,抗美援朝的主帅人选其他三个野战军的司令都有提及,为何毛主席并未考虑过二野的刘伯承呢,难道是不信任他的军事实力吗?
当然不是,刘伯承之所以没入主帅之选,主要有多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年龄和伤病原因,刘伯承在十大元帅中,年龄仅次于朱德,1950年时已经58岁,加之早年在战场遗留下来的伤病,他的身体情况早已经无力负荷如此高强度的领导指挥工作,尤其是他的右眼,几乎看不清东西,有时候看文件也要依靠左眼完成。
加之朝鲜地区气候条件恶劣,对本就身体状况不好的刘伯承来说更是一大挑战。
除此之外,当时的刘伯承已经离开军队前线,转而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他的工作重心已经从军队转向教育方面,统筹考虑这两个因素之后,毛主席就未将刘伯承纳入抗美援朝作战的人选之列。
刘伯承虽因种种原因未能赴朝作战,但这并非代表他的军事实力得不到认可。作为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他的军事履历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人。
从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到后来的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的一生几乎和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毛主席之所以不考虑将其作为抗美援朝的主帅,就是感念其为新中国所做的贡献,希望他能顾好自己的身体,继续在新中国的教育领域发光发热。
毛主席的决定是正确的,彭老总临危受命,最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役的最终胜利,彻底稳定了新中国的政权,让美国再也不敢轻视中国。
刘伯承虽未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和领导,但是也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抗美援朝战役初期,我军在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军时暴露了不少的问题,例如,许多作战指挥员严重缺乏现代指挥作战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在对敌作战时,只管往前冲,以至于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
得知消息的刘伯承便将培养一批初具现代化指挥作战能力的指挥员当成军事学院的当务之急。
为此,他拖着病重的身子,夜以继日地收集和整理了志愿军的多次战役和战斗经验,希望通过对这些战役的研究分析,能够从中获取有效的经验,从而将这部分来自战场的真实经验融入到教学中去。
除此之外,刘伯承还大胆地作出了一个令众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深知最熟悉美军战术和装备的非国民党莫属,为了找出与美军作战的经验,他启用了不少国民党军的战犯,如廖耀湘、王元直等人,给予他们一定的优待,让他们在军事学院的课堂上讲述美军作战的主要战术和其装备原理。
刘伯承的这个做法在当时引起了不少非议,但是事后取得的效果也是有目可睹的,在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下,我军很快拥有了一批初具现代化作战意识的指挥员,这批指挥员随后便投身到朝鲜战场的作战中去,为抗美援朝战役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除此之外,战役期间,刘伯承还组织学院内的教职员和学员一起分析朝鲜战场的多次战役,从中总结出一部分对美军现代化作战的经验,然后再传送回前线,为之后的战斗提供一定的经验总结。
抗美援朝战役结束后,刘伯承还邀请了数位亲身参与过作战的将领来南京军事学院讲课,让学院的学员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场战役中属于我军的得与失。
可以说,刘伯承虽未亲身前往朝鲜战场去,但却用属于自己的方式以另外一种形式“参加”了这场堪称伟大的战役。
刘伯承的军事教育之路
1950年夏天,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陆军大学,并决定将该项工作交由刘伯承负责。刘伯承作为解放军队伍之中少有的曾系统地学习过军事理论,且作战经验丰富的高材生,他的牵头对当时新中国刚刚起步的军事教育工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刘伯承也深知此事的重要性,因而毅然决然地决心投身陆军大学的创办之中去,随后在刘伯承的建议下,南京军事学院开始筹建。
学院筹建之初,刘伯承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尤其当时抗美援朝战役爆发,学校内部对此也是议论纷纷,不少学员和讲师都想奔赴前线战场,刘伯承虽心中也时刻记挂着朝鲜战场的军情,但是心中也深知当务之急是为前线战场送去更具现代化作战能力的指挥员。
在刘伯承的统筹下,南京军事学院很快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了一批理论和作战能力都非常强且对现代化作战有充分了解的指挥员,这些指挥员随后奔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役的后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1952年,毛主席南下视察,途经南京,特意点名见了刘伯承,主要就是就南京军事学院的建设问题与其交流,而刘伯承也不负毛主席厚望,在他将学院的近况和未来规划一一告知毛主席之后,毛主席不仅仰头大笑,并称:“延安有个清凉山,南京有个紫金山啊!”
毛主席的言外之意无非是将刘伯承的南京军事学院和延安清凉山的抗大相提并论了,这无疑是对刘伯承军事教育工作的极大肯定。
在之后的岁月里,刘伯承全身心地投入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中去,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军事素养过硬的军人将领。
1972年,在长期的辛苦工作后,刘伯承的双眼彻底失明,他的身体状况也非常不好,已经无力负荷学院的工作。毛主席听闻这个消息后,特意嘱咐周总理好好安排刘伯承的看护事宜,还亲自打电话询问他的病情。
毛主席认为:“刘伯承对我国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的。”得知毛主席的赞扬,刘伯承也只是谦虚地将其视为党中央和主席对他的鼓励。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参考文献:
《抗美援朝主帅任命的曲折内幕》 高广景 《党的生活(河南)》
《论刘伯承对军校建设的理论贡献》 孙业宏
《刘伯承与南京军事学院的创办》 胡明华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