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削藩是晁错提出的,但是应对方案却没有。
吴楚七国之乱确实是晁错挑起的,从汉文帝时代开始,晁错就提出了削藩的建议,不过汉文帝没采纳,汉景帝时期,晁错再次提出削藩,汉景帝就把晁错削藩的建议拿给大臣廷议,当时只有窦婴反对,其余人都用沉默来应付。
沉默并不代表同意,其余大臣眼见汉景帝宠信晁错,只是不愿意反对而已,担心与晁错结仇而让自己受到迫害,其实就是明哲保身。
《汉书 吴王刘濞传》: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认为朝廷削藩,藩王会反,不削藩,藩王也会反,既然是这样,现在削藩的话,他们马上反,但危害不大;如果现在不削藩,藩王反叛的时间会慢点,但危害就大了。
晁错
晁错关于削藩的建议是对的,但是应对方案没有,而且手段过于急燥。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叛军进展顺利,一直打到了梁国,这就证明了朝廷几乎没有应对方案,削藩没有错,应该在军事上做好准备,应该提前部署军队,准备粮草,实际上不管是汉景帝,还是晁错,都没有经验。
任命一件事考虑得不够周全,难免就有差错,但在汉景帝看来,这个事的始作俑者是晁错,承担责任的也必须是晁错,汉景帝本来就心性凉薄,在他眼中,只要能迅速平定叛乱,任何人都是可以牺牲的。
二、吴楚七国之乱的口号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吴楚七国之乱打的口号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同样也晁错当成叛乱的原因,这当然是叛军的借口而已,但这无疑会给朝廷带来压力。
吴楚七国之乱打的口号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汉景帝这人是生在春风里,长在红旗下,是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帝王,他没有战争的经验,政治经验也有限,吴王刘濞说起兵是诛杀晁错,不管信或不信,总要试一下,毕竟这是平定叛乱最简单的方法。
不要说汉景帝了,朝廷之中的很多大臣都深信不疑,比如袁盎,袁盎这个人个性刚直,口无遮拦,曾因为直言劝谏得罪了汉文帝。
窦婴请求汉景帝召见袁盎,袁盎当过吴王刘濞的丞相,多少知道点吴国的内幕消息,汉景帝问袁盎怎么办?
袁盎这个人并不坏,但他建议汉景帝诛杀诛杀晁错,他的理由是:吴楚七国叛乱的目的只是诛杀晁错,恢复原来的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消除叛乱。
汉景帝
汉景帝想了很久,同意了袁盎的建议,不是汉景帝一个人这么想,而是很多人都这么想,汉景帝自然要牺牲晁错来试一试了。
三、不仅仅是汉景帝要杀晁错,朝中重要大臣都不想晁错活着。
晁错在朝廷之中的为人处事,其实是非常危险的,晁错为人过于张扬,做事不计后果,在受到汉景帝宠信时,晁错以内史之职插手法令的修改。
窦婴因为反对晁错的削藩建议,结果被晁错仇视,丞相申屠嘉与晁错有仇,找了晁错的一个把柄,想上报皇帝处死晁错,结果晁错提前得到消息,反而把申屠嘉逼得患病而死。
窦婴反对削藩
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给汉景帝上书,弹劾晁错,同时建议皇帝将晁错满门抄斩,史书上都没有记载这些人弹劾晁错的罪名是什么,估计就是削藩,也只有这个能攻击晁错的,这个罪用得着满门抄斩吗?
最终汉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派中尉以诡计的方式诱斩了晁错,而且是腰斩穿着官服的晁错,这种斩杀大臣的方式闻所未闻,不经审理,直接斩杀,而且还是欺骗的方式。
汉景帝用这种方式杀晁错确实太过无情,晁错只是个献计的人,决策还是皇帝来做的,但汉景帝自己显然不可能承担责任,那责任只能由晁错承担了,在皇帝眼中,谁都是可以被出卖的人。
汉景帝冷酷无情
晁错还做了一件错事,导致汉景帝的怨恨,这就是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
《汉书 袁盎晁错传》: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
晁错不知道从哪来来的这种思想,让一个没打过仗的皇帝到前线去打仗,然后作为御史大夫的晁错坐镇后方,晁错这是想学萧何和刘邦,还是自己想当皇帝?这种做法错得太离谱了。
对于汉景帝来说,他是不可能到前线打仗的,他没有刘邦的军事才能,也没有经历过战争,即使是后来的汉武帝,也都是在幕后指挥,同样也没有御驾亲征过。
晁错还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
估计汉景帝听了晁错的这个建议,想杀晁错的心思都出来了,甚至对晁错可能有了杀心,你要知道汉景帝这个人生性凉薄,少年时间就用棋盘打死了吴王刘濞的儿子,后来又逼死了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周亚夫,这些人在汉景帝眼中,不过是蝼蚁罢了。
汉景帝其实也对晁错生了猜忌之心,加上大臣的上书,正好借机诛杀晁错。
晁错这个人是有很才能的一个人,可惜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朝中重要大臣几乎都反对他,只因为晁错在受宠信的时候太过张扬,让很多人记恨他,这也导致晁错后来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