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春天,广西南宁某军区的庆功大会上,一位来自瑶族村寨的战斗英雄正在接受表彰。他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以惊人的胆识和过人的智慧,带领五连攻占了敌军重要据点探某。在战斗中,他轮番使用三支冲锋枪,两个通信员专门为他压子弹,一个翻译专门为他递手榴弹。面对顽强抵抗的越军,他如入无人之境,勇悍毙敌14人。这位英雄后来被提拔为副团长,转业后又担任了地方局长。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些辉煌战绩的背后,还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位英雄又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连指导员,成长为威震边关的战斗英雄的?

一、从机关到前线

1979年初的一个寒冷清晨,487团三营七连的营房里灯火通明。作为连队指导员的周元生正在整理自己的装具,准备随时听候上级调遣。这时,通讯员匆匆跑来:"周指导员,团里刘政委找你!"

刘政委的办公室里,一张边境地图摊开在桌面上。"小周,你是广西扶绥人,会讲壮话和白话吗?"刘政委开门见山地问。周元生立正回答:"报告政委,我从小在边境长大,这两种话都会讲。"

"好啊!"刘政委满意地点点头,"组织上决定,由于边境斗争的特殊需要,调你到政治处当群工干事。"周元生一愣,但还是立即回答:"是!坚决服从组织分配。"

可是走出政委办公室,周元生的心里却沉甸甸的。这段时间,边境地区的形势日益紧张。就在上个月,友谊关前的浦淰岭和魁郎岭被越军非法占据。更让人痛心的是,团里的战士覃风宽在巡逻时被越军开枪打死,驻地青年余桂东被越军埋设的地雷炸断了左腿。

回到宿舍,周元生翻来覆去睡不着。窗外传来操场上战士们紧张的训练声。"砰!砰!"打靶场传来的枪声让他更加辗转反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打响。周元生再次来到政治处主任办公室:"主任,让我到突击连去吧!现在最缺的就是会讲壮话和白话的干部,我在前线更有用!"

政治处主任摇摇头:"不行,你要留在机关审讯俘虏。"周元生急了:"俘虏是要先抓到手里才能审讯啊!让我去前线,抓到俘虏马上就能审,这样来得更快!"

政治处主任沉思片刻,终于被周元生的请战理由说服。就这样,周元生被派往主攻的六连。在六连,他主动请缨担任前哨,带领突击排冒着枪林弹雨,首先攻占了480高地。

当六连遭遇越军重机枪封锁时,周元生立即向一位机枪手借来武器:"把你的机枪借我三分钟!"他迅速前出到第二道堑壕,三个点射就压制住了越军火力点。战斗中,他不时接替班排战士操作各种武器,当天就击毙了5个越军。

六连指导员在战后说:"周元生同志不愧是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干部,打仗有胆有谋。"六连长则感慨:"要不是他及时支援,我们这一仗还真不好打!"

就在这场战斗结束后不久,团里火线发来命令:任命周元生为五连连长。这个任命来得突然,但在场的每个人都觉得理所当然。六连的战士们说:"周指导员终于能独当一面了!"而周元生二话不说,立即赶往五连阵地,准备迎接更艰巨的战斗任务。

二、探某战役的生死较量

探某,这个位于同登南侧的战略要点,控制着南通谅山、西至高平的铁路与公路交叉点。1979年2月20日,周元生接到了攻打探某的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团首长在作战室里摊开了军用地图:"探某地区地形复杂,前后左右二十多个山头相互交错,视野开阔。越军在此部署了一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营,火力配置异常密集。"

指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参谋长详细介绍了敌军火力部署:17门75加农炮、37高射炮,15挺高射机枪分布在各个制高点,形成了一张严密的火力网。

"五连这次是主攻部队,必须在天黑前拿下探某!"团长的话掷地有声。周元生立即带领五连向预定地点进发。

战斗打响后,第一波进攻就遭遇了越军猛烈的火力反击。越军的高射炮群和重机枪封锁了所有进攻路线,弹片像雨点般落下。突击排在冲锋中损失惨重,不得不暂时撤退。

这时,周元生对通讯员下达了一个特殊的命令:"你们三个分工协作,一个专门为我压子弹,一个负责递手榴弹,一个翻译要随时准备喊话。"说完,他就取下三支不同型号的冲锋枪挂在身上。

"为什么要带三支枪?"新来的通讯员小声问。老通讯员解释:"连长的战术,一支枪打空了换另一支,不耽误战机。"

在周元生的带领下,五连采取分批突击的战术。每个班组都携带大量手榴弹,专门清理暗堡和交通壕。遇到顽固抵抗的火力点,周元生就亲自上阵,轮换使用三支冲锋枪,火力压制效果惊人。

突击到一处暗堡前,越军的机枪火力异常凶猛。周元生示意通讯员递来一串手榴弹,接连投掷出去。"轰轰轰"的爆炸声过后,暗堡里的四个越军全部被消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斗持续到傍晚时分,五连已经突破了越军三道防线,但伤亡也在不断增加。就在这时,一名战士发现了越军的弹药库。周元生立即组织火力掩护,带领突击组摸到弹药库附近,投掷了几颗手榴弹。

"轰"的一声巨响,弹药库爆炸了。这一爆炸不仅摧毁了越军的后勤补给,也严重打击了敌军的士气。趁着这个机会,周元生指挥五连对残敌发起了总攻。

入夜时分,探某的最后一个高地也被拿下。战后统计,仅周元生一人就消灭了14名越军,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五连在这场战斗中共消灭敌军60多人,创造了以一个连攻下重兵把守要点的战例。

这次战斗结束后,五连被授予"探某攻坚英雄连"的荣誉称号。连队的作战日记上这样记载:"探某一战,全连将士用血肉之躯撕开了敌军的铁桶阵,周元生连长更是以一当十,创造了战争奇迹。"

三、智取郭注山的谋略

在探某战役结束后第七天,周元生火线接到了新的任务:担任二营副营长,率部攻打郭注山。这座山虽不似探某那般险要,却是扣马山行动中的关键一环。

"郭注山就在扣马山左翼,必须在天黑前拿下它,为主力部队进攻扣马山提供掩护。"团长指着地图对周元生说,"但这次行动不会有炮火支援。"

营长补充道:"我们只能给你配属一门82无后坐力炮和一挺重机枪。"周元生立即应答:"保证完成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9年2月27日凌晨,细雨绵绵。周元生带领部队摸到了郭注山对面的无名高地,占领了进攻出发阵地。按照以往经验,越军发现解放军行动后总会立即开火示警,但这次郭注山上却异常安静,只有零星的枪声传来。

几个排长跃跃欲试,要求立即发起进攻。但周元生制止了他们:"等等,这种反常的情况必须搞清楚。"

于是,周元生决定先来个"打草惊蛇"。他一声令下,司号员吹起冲锋号,联络员敲响小喇叭,60迫击炮和重机枪同时开火,一排也喊起了震天的喊杀声,营造出全面进攻的声势。

这招果然奏效。越军经受不住这样的"试探",纷纷从隐蔽工事中现身,暴露了火力点的位置。周元生通过望远镜仔细观察,发现郭注山上的越军防御部署:主峰配置了一挺高射机枪和两门60迫击炮,第二道堑壕有两挺重机枪,而且山坡上布设了大量地雷。

"原来是想把我们引进雷区,再用交叉火力消灭!"周元生立即调整了战术方案。他命令火力组的重机枪专门瞄准纵向堑壕,60炮重点打击越军的高射机枪阵地,其他轻武器则负责火力压制。

当主攻部队推进到离敌阵地不远时,越军开始疯狂地投掷手榴弹。周元生立即实施"赶蛇进笼"战术:命令一排长组织战士向堑壕投掷了两排手榴弹,同时大喊:"一排向左,二排向右,冲啊!"

越军搞不清进攻部队的规模,慌乱中沿着交通壕向主峰撤退。周元生早已料到这一点,提前在交通壕的关键位置布置了重机枪。撤退的越军正好撞在枪口上,当场被击毙多人。

拿下次峰后,周元生又使出一招"声东击西"。他让一个会讲白话的战士用对讲机用越军的频率呼叫:"我们伤亡太大,快派增援!"越军果然上当,派出一个班沿交通壕增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元生等敌人露出大队人马后,才下令开火。重机枪手和步枪手同时射击,一举歼灭了这支增援部队。最后,他命令战士们用七公斤重的炸药包,炸毁了越军最后的抵抗据点。

就这样,在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周元生带领部队仅用了半天时间就智取了郭注山。这场战斗不仅保障了团主力进攻扣马山的左翼安全,更为部队积累了一套对付山地工事的战术经验。

四、胜利背后的情与义

在探某战役最激烈的时刻,周元生曾从作战服口袋里掏出一封来自妻子韦群梅的信。这封信是从卫生学校寄来的,信中写道:"元生,自从上次见你回来,我就去参加了支前医疗队。弟弟也加入了民工队。爸妈说,看我们一家三口谁先把立功喜报寄回家。"

战场上,周元生身边始终有三个最亲密的战友:通讯员小李、通讯员老王和翻译小杨。他们三人分工明确:小李专门为连长压子弹,老王负责递送手榴弹,小杨则随时准备用壮语和越语喊话。

在一次激战中,通讯员小李为了给周元生递送弹药,不幸被越军狙击手发现。子弹擦过他的肩膀,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口。但小李咬紧牙关,仍然坚持完成了弹药补给的任务。

"我给连长压了三年子弹,还从来没有让他的枪断过膛。"这是小李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当战斗前,他都会仔细检查每一个弹夹,确保子弹上膛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