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酱说:
在人际关系上,要培养孩子的强者思维,允许一切发生,允许所有的人的来去。 悟透了这点,孩子在“交朋友受欢迎”这件事上就会释然。
全文3453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作者:瑾山月 来源 :新东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前几天,女儿做课外阅读,读到了三毛的《稻草人手记》。
书里讲,三毛出国留学前,父母曾叮嘱:
“出门在外,要凡事忍让,绝对不要跟人怄气,要有宽大的心胸……”
三毛谨记在心,出国后她几乎承包了宿舍的所有活:铺床、打水、打扫卫生、整理衣物。
她像个老妈子一样忙前忙后,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起初,她还暗喜自己人缘好,但渐渐地,感觉越来越不对劲。
每天都有人拿她的衣服穿,不打招呼就用她的东西,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找她。
最过分的一次,舍友自己犯了错,却把罪名扣到三毛头上,气得三毛当场爆发。
发过脾气后,三毛彻底变了,她不再委曲求全,不再追求那些虚假的友谊。慢慢找回了尊严和体面。
看到这,女儿摇摇头说:“三毛可真傻,尊严有什么用,朋友都没了!”
我好奇地问:“在你看来,朋友比自己重要吗?”
女儿斩钉截铁地说:“那当然,受欢迎大于一切。”
听女儿这么说,我觉得很有必要纠正一下她的社交观了。
为了受欢迎,取悦别人,牺牲自己,是最不可取的。
最理想的状态,是既受欢迎,又让自己看上去不那么好惹。
做到这点,光凭孩子自己不行,还需要父母点拨一二。
太多渴望好人缘的孩子
都在盲目地自我牺牲
看过一个案例。
有位妈妈,无意间发现女儿在给同学当宠物狗。
就是同学小A是主人,女儿是小狗,玩一个叫“宠物和主人”的游戏。
过程中,小A发号施令,女儿唯命是从,要么趴在地上喝水,要么吐着舌头汪汪叫。
妈妈很生气,正打算找老师反映情况。
谁曾想女儿气呼呼地说:“你少管,我自愿的,不这样,小A就不和我玩。”
妈妈听罢,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游戏,明摆着是不公平的。”
里面充斥着贬低、利用、威胁,还具有攻击性、伤害性……
只可惜不管她怎么说,女儿就是不听。
其实,这种事在孩子之间,非常普遍。
很多孩子都把社交看得非常重要。
对朋友很依赖,喜欢黏着小伙伴,凡事把朋友放在第一位。
一旦不被欢迎就非常不安,为了自己的小圈子可以放弃底线。
这种孩子,被《亲密关系》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定义为“友谊脑”。
根本特质,就是自我认同感低,把自我的价值建立在外界的认可上。
具体表现,就是敏感、不自信,患得患失,容易精神内耗。
那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还得从我们的教育说起。
首先,是一个错误观念——你必须拥有朋友,必须外向。
但事实就像最近一期《十三邀》中,北大教授林小英说的:
“没有哪种人格特质高于另外一种的说法,人为什么必须活泼外向。我就不爱说话,喜欢独处,有什么问题吗?你说这是情商低,可为什么要情商高?”
也就是说,评价体系的单一,对孩子是一种误导。
第二个,是焦虑感的传导——多个朋友多条路,没有朋友没有路。
这种观念,从一开始就否定了个人的能力,让孩子因为焦虑不得不去结交朋友。
第三个,是高质量陪伴的缺失——当孩子从家里得不到关爱,就只能从外面寻找。
看到这,你或许会有点沮丧,但别忘了,孩子本身的可塑性是很高的。
只要及时纠正,健康的人际关系,说建立也很快。
关键在于,大人们怎么引导。
我们要做的
是教会孩子人缘好还不受委屈
心理学界,有个“心理衍射论”的概念。
意思是,过于关注某些小事,精力便无法集中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
太在意外界,孩子们就无法专注于自己的成长。
但完全封闭,又不可取。
要实现的,是帮孩子找到向外社交与向内探索的平衡点。
有这么几点建议,分享给大家。
第一,课题分离,自己的事优先。
问问孩子有没有这种经历。
被嘲笑形象不好,太胖太丑;被贬低脑子笨,简单的事也做不好;
别质疑人品有问题,或是被指责不懂事。
每当碰上负面评价,大多数孩子第一时间,感到的是恐惧。
“天呐,我肯定得罪人了,惹别人不高兴了,让别人失望了。”
一个个对“别人”的顾虑,完全取代了对自己的关照。
这时,我们要扭转孩子的分析逻辑。
别人怎么说你,是别人的事,你怎么看待自己,是你自己的事。
外界的评判,可以做参考,但不能把外界评判,当成自我评价。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中提过一个概念:课题分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学会把他人的课题和自己的课题区分开来。
先专注于自己的事,去安排和经营自己的生活,去雕琢和培养自己。
当你勇敢又真实地做自己,才能吸引来同频的人,找到真正契合的伙伴。
第二,逃离自证陷阱,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作家田松,在《科学史的起跳板》里,讲过一个故事。
小时候,班里同学甲丢了东西,同学乙被怀疑是小偷。
为了自证清白,同学乙当众翻遍自己的书包,还主动让大家搜身。
结果,嫌疑没洗清,还被人嘲笑说:“这么配合,一看就是做贼心虚。”
听人这么说,同学乙一下子急哭了,完全不知所措。
田松认为,一旦开始自证,人就陷入了无穷的厄运。
“如果被搜出来有,乙就是贼,如果没有,也不能证明他的清白。
因为会有人说,乙偷偷塞给了同学丙。
于是下一步,就是翻丙的书包,搜丙的身……
这个逻辑链条永远不会终止。”
所以,告诉孩子,我们没必要向任何人证明自己。
不必为了体现情意重,就很夸张地表现自己,或是做什么出格的事;
不必为了各种猜忌,去不停地解释,以彰显自己对朋友的忠诚。
要明白,真正的好朋友,从不会故意地污蔑你,怂恿你,激将你。
第三,所谓的高情商,前提是让自己舒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都在强调培养孩子的高情商。
要换位思考,要察言观色,要顾及别人的感受,等等。
但往往忽略了一点,高情商有个前提,就是别为难自己。
不能为了合群,就无底线地讨好取悦,牺牲个人的感受。
也就是说,高情商其实是双赢,是别人和自己都感到舒服。
博主@菜菜,分享过自己孩子的“高技巧社交”。
一次,她儿子的朋友因为被老师批,来家找儿子抱怨。
原本她以为,儿子为了迎合朋友,会一起吐槽,被这种负面情绪感染。
谁曾想,儿子一句话就打断朋友说:“我心情好着呢,不想听你的诉苦。”
但儿子并没有冷漠地赶朋友走,而是拉着他一起看喜剧电影。
过程中,还绘声绘色地模仿,逗得朋友开怀大笑,所有不开心都抛在了脑后。
所以你看,保证自己状态与顾及别人的感受,并不冲突。
因为能关照自己的人,才知道怎么安慰别人。
第四,帮孩子建立强者思维,允许一切发生。
作家李娟,在书里讲过自己小时候交友的事。
读小学时,她成绩垫底,妈妈就希望她能和学霸做朋友,看看别人是怎么学习的。
可她不喜欢班里的学霸,又不敢违拗母亲,只能假惺惺地做出友好的样子。
一次,学霸朋友要看她日记,李娟一万个不愿意,没想到学霸竟试图抢她的日记本。
气得李娟和学霸翻脸,还扭打在一起。
这事一出,学霸自然不再理会李娟。
但李娟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后来长大后,李娟认识了很多人,有的能常年联络,有的渐渐走散。
她说:“我失去过很多朋友,但从不觉得可惜。缘分尽了,他们加于我的力量就弱了,他们抓不住我,便被我抛弃。”
可见,任何一段关系,都可能从无话不谈到话不投机,从形影不离到天各一方。
谁阻挡不了缘分的来去,这是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的事实。
在人际关系上,要培养孩子的强者思维,允许一切发生,允许所有的人的来去。
悟透了这点,孩子在“交朋友受欢迎”这件事上就会释然。
阿德勒还有个观点——
人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这句话,放在孩子的世界里,同样适合。
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的社交压力,也要理解他们渴望被欢迎,害怕被孤立的心理。
所以,教会他们如何打开社交局面,如何建立自我的价值体系,就尤为重要。
告诉孩子,只要你做真实的自己,热爱生活,培养个性,自信勇敢。
喜欢你,欣赏你的人,就会出现。
如果这个人暂时没出现,也别急。
回到自己的生活,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孩子受欢迎很重要,但他们自己的感受,更重要。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ID:xdfjtjy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许你会喜欢
【社交】
【方法】
【真实】
【羡慕】
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 dangyang002 )为好友,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
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