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作背景与立意
《致橡树》的创作背景与立意,舒婷自己曾有说明。她说:“实际上,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
那是1975年,她23岁时,归侨老诗人蔡其矫游鼓浪屿,到她家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老诗人说,他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有三种类型:有的漂亮,却没才气;有的有才气,却不漂亮;有的又漂亮又有才气,可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很难。
舒婷听了,很不以为然。她认为,老诗人这是大男子主义的做派,是一半现代一半封建的性别观念,是对女性的压抑与束缚,而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互补的,而不是依附关系。
当晚回家后,她就以此立意,写了《橡树》诗,表达自己的思想,第二天,交给蔡老诗人。
老诗人看后,大为震惊。不久,他北上京都,将《橡树》带给艾青、北岛看,老诗人艾青非常喜欢,并亲笔改题为《致橡树》;青年诗人北岛深受感动,热心地抄录两份,一份张贴在北京西单的诗墙上,一份交给《诗刊》编委邵燕祥;结果,邵老诗人大加赞赏,将《致橡树》刊载在《诗刊》79年第4期上,并以编辑名义向舒婷约稿,这样,就有了同年第七期《诗刊》上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这也是一切》。而第二年,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便获得全国诗歌优秀奖。
大家知道,那是一个崇尚文化、诗风荡漾的时代,她的诗一经发表,便誉满京华,并引起全国轰动。从此,普通工人舒婷,一下子跃为年轻的女诗人,成为我国诗坛上冉冉升起的—颗耀眼新星。
二、《致橡树》原文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树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三、《致橡树》的内容和结构〔上〕
新诗《致橡树》,很多人以为爱情诗,这也未尝不可,我们姑妄听之。
其实,诗人自己说过,“《致橡树》并非一首爱情诗”,只是以爱情为话题,引申出男女两性关系,描写新型的男女平等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传统的大男子主义、女性依附男性的关系。
在这首诗中,诗人选择木棉和橡树为意象,全诗采用象征手法,以我和你相称,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坦率地表白自己的人格理想,要求比肩而立、个性独立、深情相对的爱情关系,或男女人际关系。诗中选择的俩意象,各有个性,橡树具阳刚之美,可喻为男性;木棉娇美自立,宜喻女性。全诗36行,可分三节。
第一节、13行,木棉从批判入手,否定传统的各种畸型爱情关系。
在这节诗中,诗人选取6个比喻,组成三对比喻词组,从人格和付出两个角度,以两个复句形式,对形形色色的世俗爱情,态度鲜明地予以否定与批判。
诗一开篇,诗人让木棉首先以一个假设对偶复句,组合一对比喻词组,表白她“绝不像凌霄花”,有高攀对方的虚荣,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自己;也“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浓荫之下,重复那“单调的歌曲”,从女性人格的角度,否定了女性的攀附式、痴情式的爱情,表白了自己人格的独立性。
接着,又以“也不止……,甚至……”这个递进复句,继续否定传统的旧爱情。
这里,先以“也不止”,承上句表否定,再引入一对比喻对偶词组:“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与“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用以否定女性要温柔体贴、甘心奉献的爱情;与要做好铺塾衬托、自愿牺牲的爱情。不过,话还未讲完,这只是递进复句的前一个分句。
于是,便有了后一个“甚至”分句,也引进一对比喻对偶词组,又深入一步批判:不仅仅如此,还要女方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倾泻出“春雨”般的温情,无底限地把自己奉献出去,完全失去自我了。
在这个长长的复句里,木棉站在女性立场,接着上句从人格角度,对攀附式、痴情式爱情的否定,又从付出的角度,否定了奉献式、牺牲式和温情式的不公正的爱情关系。
当然,旧式爱情,畸型繁杂,种类很多,不可能、也不必要列举殆尽,因此,最后以“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白地以一句话作出小结,都统统予以批判与否定。
这一节诗,章法严谨、句法简明、词法工整、语言精美,又以诗行递减的节奏强化力度,彻底地否定了各种旧爱情,表白了女方不应只知付出而失去自我,甘当附属品的爱情立场。这应是确立理想爱情的基本前提。
四、《致橡树》的内容和结构〔下〕
第二节、14行,木棉从正面入手,直接表白自己的爱情观。
木棉表白,理想的爱情,必须具备以下三条:
首先,“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是“树”,我也是“树”,喻为资格同等,关系应是平等的。
而且,还要“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尽管“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读不懂我俩,也没关系,仅是“二人世界”嘛;这里还连用“根、叶、言语”,比喻双方应该心心相应,息息相通。
再接着,木棉又说,“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连用5个比喻,极赞阳刚之美,我为你感到骄傲,而你也应看到:“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3个比喻意,就是木棉引以为傲,感到自豪的娇艳深沉的温柔之美。因此,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辉映,人格互补,关系和谐。
这一节阐述的,男女平等、心心相应、互相辉映,正是理想的爱情、正常的男女关系。
第三节、9行,木棉进一步表白,理想的爱情,双方应该同甘共苦,还要把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纳入爱情怀抱,组成同命运的共同体。
如前节表白,双方好像永远分离,仍是两个个体,其实不然,木棉又以工整的比喻对偶句表白:我们要分担艰辛:“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应共享幸福:“雾霭、流岚、虹霓”,同甘共苦、和谐统一,实质上,完美的爱情,是终身相依的。
还不仅仅如此,木棉又用递进句,进一步表白,“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里以“位置、土地”比喻安身立命的事业与追求,意为真正完美的爱情,不只是倾羡对方本人,还要把对方的事业和理想,也纳入爱的怀抱,在精神上相通相融、不离不弃,两人结成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并用一句话总结:爱情的“坚贞就在这里。这才是伟大的爱情”,以卒章显志。
这首诗,从第一节、对旧爱情观的批判,到第二节、对理想爱情观的表白,再到第三节、阐述双方事业理想的相融相谐,章法分明,逐层深入,从而,完美地表达了新型的爱情关系,或男女人际关系,应该是比肩而立、共存互补、相融相谐,建立在共同的事业和命运之上的。
五《致橡树》的艺术特点赏析
《致橡树》在写法上,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
第一、首先,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典型意象,然后,全诗采用象征表现手法,将二者都人格化,以我和你相称,又以大量比喻赋予丰富的心灵内涵,让木棉以内心独白方式来抒情,向橡树作出诚挚的表白,用以组成精美的诗篇。而木棉青春活力,柔中带刚,象征现代女性之美;橡树气质阳刚,伟岸挺拔,象征男性之美,两者的关系,既可看作平等真诚的爱情关系,也可理解为平等和谐的男女人际关系。
第二,先破后立,破立结合,阐述完备,无懈可击。诗人让木棉独白时,首先派生出一系列衍生意象,诸如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然后以类型分组,对其进行批判与否定,以排除传统观念中的种种不公正不和谐因素,为后边的正面阐述作铺垫,而不留歧义和漏洞。
第三、大量采用比喻辞格,以喻表意,形象贴切,意象清新优雅,意韵蕴藉隽永。
同时,诗篇章法严谨,句法简明,词法工整,节奏明快,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具音乐之美。
这首诗入选高中语文以来,从思想内容到写作方法,都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一直深得学生喜爱。陈存选2024、11、03
参资:百度百科《致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