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每个人都曾因为自己有意或无意的言行,让他人受到损失或伤害。比如:为了一时之气,逞口舌之快,令朋友颜面扫地;为了事业忽略了家庭,导致爱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孩子的成长留有缺失……
当意识到自己的言行给他人造成伤害,大多数人会体验到愧疚和负罪的感觉。于是为了弥补过错,希望可以向对方做些补偿,得到对方的谅解——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愧疚补偿”。但是你会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这迟来的歉意和补偿。这又是为什么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晓霆表示,在心理学上,“愧疚补偿”是为了恢复自己的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种道歉或补偿,不是为了说“对不起”,而是为了得到对方的“没关系”。如果只是想换取自己的心安,那么,对方完全有不原谅你的权利。
“毕竟,有些事情,即便过去很久,造成的伤害也依然存在,痛可以逐渐消失,伤口也会重新长好,可是,那道疤却会永远在那里。拒绝接受道歉,不但是受害者的权利,也是对方为了维护自身尊严,缓解内心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王晓霆如是说。
我们以前有一种“宽容泛滥”的倾向。似乎,不接受他人的道歉,就会被指责不够宽宏大度、不善良、没胸襟。
须知,道歉是施害者的本分,原谅却不是受害者的义务。更何况,有些伤害是无法逆转的,由伤害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伴随终生,受害者遭受的痛苦和绝望,又有多少人能感同身受呢?所以,过度追求“愧疚补偿”可能会成为逼迫受害者接受的“道德绑架”,甚至对他人造成二次伤害。
那么,怎样表达歉意才能被对方接受,修复关系、重建信任呢?欢迎关注下一期节目。
点开短视频,内容更精彩
记者 / 张雯婧
编辑 / 陈露露
图片 / 网络
视频 / 张雯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