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1937年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唐生智口号震天响,结果自己率先撤出战场,还给部队挖了个大坑,导致数万中国军人无从撤离,最终死于日军的屠杀。
是非功过,后人自有评说。
唐生智
1、唐生智主动要求带兵守南京
1937年11月17、18日,国民党高层连续开会讨论南京的防守问题。
与其说是讨论如何防守南京,不如说是如何体面撤出南京,因为南京肯定是守不住的。
首先是南京的地形不利于防守。大家可以看看南京周边的地形,长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北面、西面都是长江,日军兵分两路从东面(上海方向)、南面(杭州方向)杀过来,南京陷入四面包围的境地。
其次是南京守军无力再战。淞沪会战刚刚结束,国民党军主力从上海一路西撤,南京城里的部队基本是淞沪前线撤下来的溃兵,战斗力低下。
南京被日军三面包围
当时有一种意见,干脆将南京设为不设防城市。既然准备长期抗战,就不应该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寻找有利战机再跟日军打。
白崇禧建议,最多以6个团到12个团的兵力做象征性的防守,打一打就撤出来。这个意见得到大多数与会将领的认可。
但唐生智提出反对,他坚持要死守到底。
唐生智的理由有三条:1、南京是首都。不光是涉及到国际影响,也关系到全国百姓对抗战的信心,不能轻易放弃;2、南京是国父孙中山的陵寝所在,一枪不放就放弃说不过去;3、日军重兵围攻南京,死守也可以牵制日军兵力,国民党其他部队也可以得到休整。
这些理由站得住脚,蒋介石也持这种观点。
18日的最终会议上,蒋介石一锤定音,决定以12个团的兵力守卫南京,再酌情增加。蒋介石问:谁来当守城总指挥?现场鸦雀无声。
会场沉默了1分多钟,还是唐生智自告奋勇站了出来。他慷慨激昂地说:“军人以身许国,当此危难之际,何能畏难以苟安。如果委员长还没有预定人来担任,我愿意负此责任,誓与南京共存亡。”
据说唐生智还表示,抗战开始以来阵亡的多是基层官兵,守卫国都肯定要有高级将领杀身成仁。
第二天,唐生智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
影视作品中的南京守军
2、唐生智带15万残兵守南京
南京保卫战即将打响,唐生智手上的兵力有:桂永清的教导总队,36师、87师、88师三个德械师,41师、48师,以及宪兵两个团、炮兵第8团,兵力大约为7万人。不久,74军、66军、83军第154师等陆续加入,开战时守军总兵力接近15万人。
但这15万人基本上是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溃兵,要么是新兵。36师、87师、88师是三个德械师,74军还是后来“五大主力”,但这些部队当时刚刚从淞沪战场撤下来,都被打残了。
36师师长宋希濂后来回忆说,11月22日,他率领残部3000余人退到南京。蒋介石告诉他,他要参加南京保卫战。后来36师补充了4000多人,但都是新兵,装备也大不如前。
11月27日,唐生智在中外记者会上表态:不但要让日本人付出巨大代价,更要和南京共存亡,自己不惜牺牲在南京保卫战里。
12月4日晚,蒋介石召集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师以上军官开会。此时,日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打到了镇江,大战一触即发。蒋介石在会上除了强调此战的意义,也呼吁大家效仿唐生智的决心,现场的唐生智和其他将领都表了态,誓与南京共存亡。
话说得很硬气。
日军进攻南京中华门
3、守城官兵杀身成仁
12月6日前后,日军打到了南京城的外围,守城的官兵视死如归,光华门、雨花门、中华门、紫金山等地都爆发了激烈的战斗。
12月9日,日军猛烈进攻雨花台阵地。88师262旅旅长朱赤率领523团死战不退,一直打到弹尽粮绝,朱赤中弹牺牲。
日军在光华门阵地死伤惨重,每有突击部队冲入,都遭到中国军队的猛烈反击。中国军队为了堵住城墙缺口,官兵就以步枪、机枪、手榴弹等轻武器发起反击,死伤惨重。第87师261旅参谋主任倪国鼎阵亡。
英国路透社形容说:中国军队抵抗日军血战时所流之血,将石子砌成之街道染成深红色。
在南京保卫战中以身殉国的将军就有萧山令,朱赤等17位,这些军人的遗体都未被抢出,与他们保卫的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唐生智的军事指挥中规中矩,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换谁都很难扭转乾坤,但唐生智的勇气值得赞扬,他几次拒绝日本的劝降,尽到了一名守城将领的职责。
日军攻陷光华门
4、总指挥率先撤离战场
到了12月11日,形势急转直下。
外围阵地基本都丢了,很多部队打散了撤退到了城里,南京城的丢失只是时间问题——这一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这时摆在唐生智面前的是两条路:
1、死守到底。就跟之前他多次表态一样,把撤下来的部队安排好任务,打巷战,尽可能多的杀伤敌人,自己与国都共存亡。走这一步唐生智就是万古流芳。
2、有序撤离。南京保卫战打得很英勇惨烈,唐生智也基本完成任务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不杀身成仁也没人怪他,将守卫部队尽可能撤离,也是为将来保留有生力量。
12月11日中午,蒋介石也给唐生智下了命令,让他当晚过江,安排守军突围。
当时南京城墙还没破,赶紧撤退没问题。结果11日当天唐生智没有下令撤退,各阵地上的官兵依然死战不退——有序撤退的机会就这样被错过了。
结果到了12日中午,日军攻破了中华门,南京城内大乱,到处是溃散的士兵和逃难的市民。
唐生智此时的表现后来饱受争议。
12日下午5时,唐生智突然召开军事会议,下令撤退。作为全军统帅,唐生智立即带着身边的高级将领从下关坐着预备的小轮船过了江。
可此时南京城的守军有的收到了撤退的命令,有的根本不知道,有的将领自己撤了,留下底层官兵在阵地上不管。
部队撤退不是撒丫子跑,一定要有序,不然敌人冲过来就全军覆没。谁先撤、走哪条路、谁来掩护、谁交替掩护……这些工作都没安排好的。
这边部队正在死守,结果旁边的友军撤了,日军可以轻松从侧翼包围。而且当官的率先逃跑,对士气打击非常大,防守一下子崩溃了。
全城一片混乱。
守城的中国军队
5、总指挥给全军挖了一个大坑
按照南京卫戍司令部最后一次军事会议上的安排,36师和宪兵部队从下关过江撤退,其他部队从正面突围。可这两条线路都很难行得通。
1、正面突围就是送死。日军已经将守军压缩到城里了,部队之间的间隙很小,根本冲不出去。
2、过江通道被自己堵死了。
当时城北的下关码头成为唯一的逃生通道,结果官兵猛然发现:没有船!
守城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唐生智做了一个看似无比勇敢、实际愚蠢透顶的决定:他下令将把所有船只都收缴,司令部统一管理,除了守卫渡口的36师,其他部队手上都没有船。
如果唐生智带着守军背水一战,这个决定没问题,大家在城里打到最后一颗子弹,要船干什么?结果唐生智自己率先乘船跑了,其他官兵却找不到船。
下关渡口顿时混乱不堪,很多部队为了抢夺为数不多的船只,竟然自相残杀。守卫渡口的36师还关闭挹江门,造成撤退的官兵互相踩踏造成伤亡,电影《南京!南京!》里就有这一幕。
有些士兵只能绝望地往江里跳,最终被滔滔江水淹没。
电影《南京!南京!》中36军守卫挹江门
6、退出军界潜心佛法成为“唐僧”
留在南京的中国军队虽然陷入混乱,但依然有很多人选择誓死抵抗。
88师有一支不足1000人的残兵留在城内,自发与日军打起巷战,从12月13日早晨一直打到深夜,直到全部牺牲;有3个连的中国残兵,向日军发起冲锋,最终全部倒下。
当时的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萧山令,他被唐生智留下作为渡江总指挥,完全有机会逃离,他却率领剩余士兵血战到底,最终杀身成仁。
数万中国士兵则因无法撤离被日军逮捕,遭到集体屠杀。日军为期6周的大屠杀中,30万左右中国军民丧生。
口口声声要“与首都共存亡”的唐生智一口气撤到安徽滁州,给蒋介石打电报报了平安。
南京保卫战17位将军战死
既然最终选择撤离,唐生智当初为何主动请战?这在随后的岁月里成为一个谜。
有研究者认为,唐生智是为了重新掌权。当年唐生智作为湘军的首领人物,北伐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一时风光无二。南京保卫战时他只是一个挂名的“训练总监”,希望以此重新掌控军权。
台湾的现代史家吴相湘认为,唐生智当初主动请缨,是听信了一个叫顾子同的江湖术士的话。这个顾子同告诉唐生智,唐的前身是“金陵王”,应当坐镇南京。
而蒋介石对唐生智的态度也颇为玄妙。
1937年12月12日,蒋在给唐生智的手谕中是这样说的:“五日激战,京城屹立无恙,此全赖吾兄之指挥若定与牺牲精神。”——对唐高度肯定。
1937年12月30日,蒋却在日记中写道:“见南京撤退各师长,当时实情令人痛愤,此余用人不当,有以致此,唐生智始终为误国之徒也。”
很显然,蒋介石与从南京城中逃出的高级将领沟通后,了解到更多内情,转而对唐生智咬牙痛骂。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历史没有给出答案。
蒋介石最终没有责罚唐生智,唐也知趣的退出了军界,回到湖南老家,从此吃斋念佛,人称“唐僧”。不知道他每天的祷告内容中,是否饱含着对当年南京军民的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