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绿化覆盖率达34.15%,位居中心城区第一。 (长宁区供图)
每个市民心中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中山公园。开春,当"公园20分钟效应"在社交媒体上盛行,它是年轻白领心中"精神快充"的好去处;入秋,公园大草坪上开了一场音乐会——满眼绿意盎然、歌声洋洋盈耳。两年前,这座百年公园正式打开沿万航渡路一侧的围墙,与街区相融。从此,"公园+"也打开了想象。
如今,上海正加快推进从"城市公园"走向"公园城市",其中要义正指向以人为本。截至去年,长宁区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6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528.51万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34.15%等指标位居全市中心城区第一。有关公园城市建设的探索成果斐然,如自2019年至今,全区建成的26个生境花园逐渐在美学、治理以及生态层面彰显价值。今年,长宁区启动公园城市引领示范区建设,陆续设置40项具体指标并根据逐年推进的项目表,形成具体的三年行动计划。预计至年末,区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将继续保持中心城区第一。
城,所以盛民也。探索过程中,长宁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民主协商中突出过程共建,吸收绿化建设金点子;在民主协商中体现管理共治,打造社会治理"强磁场";在民主协商中强调成果共享,培厚人民城市"营养土"。
绿韵映芳华,润泽最长宁——孜孜以求,愿景可期。
共建:尊重民意留住"百年公交"
"百年公交"穿行于"百年公园"——这道极具长宁特色的风景线来之不易。
中山公园2号门,原来是"百年公交"20路的终点站所在。公园要开放,最初的设计是迁走公交车站。听闻此,附近的居民和学生不乐意了:地铁站离得有点远,日常出行离不开20路公交车。
方案得改。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与居民代表、街道工作人员、项目施工方以及专家几经协商、易稿,一个穹顶状的英式候车亭取代了原设施。有线电车特有的附属设施煤精亭也被保留。后来,中山公园还出让内部管理用房,给车站用作终点站调度房。为了与改造后的公园相融合,20路公交车甚至推出"复古款"。
车站有了故事感、有了人文关怀,人民的协商成果成为公园开放后的一处亮点。
让人民成为城市设计的参与者——在长宁区,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位于延安西路江苏路东南角的曹家堰绿地,是一处面积约43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这里因观感不佳,一度沦为百姓的困扰。微更新的目标是建设成契合人民期待、体现区域特色的"口袋公园"。周边居民的需求被充分调研。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和街道,通过各类渠道,向社会公开征集改造提升项目的意见建议48条,最终采纳确定核心价值观主题、增设景观亭、"旱喷"、座椅等意见建议9条。
这是全市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口袋公园"华山新语"的来由。
北翟路哈密路路口的斑马绿地是口袋公园与桥下空间结合的首次尝试。开放过程中,周边企业提出建设更多适合白领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经多方协调,区绿化养护部门主动让出部分办公空间,打造设有休憩、健身和阅读等功能区的宁聚·斑马驿站。斑马绿地宁聚·斑马驿站被评为"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园"……
共建机制在一次次具象的探索中日益完善。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王晔菲阐释,一方面融合专业研判。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级管理部门负责人、行业专家、市民代表共同组建长宁区公园城市引领示范区建设工作赋能咨询团。专业指导、集思广益,激发全社会参与公园城市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另一方面,广开言路、有序引导公众参与。如用于区委重点调研课题的专项市民问卷调查、公园城市专项规划面向市民的意见征询、古北市民公园《绿融公约》等,以此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建议。
共治:《梧桐公约》重现鸟语蝉鸣
中山公园3号门附近,有一株被唤作"独木傲霜"的悬铃木,这是华东地区树冠最大、树干最粗、树身最高的悬铃木。悬铃木所在的区域被打造成梧桐广场,与苏州河华政步道衔接。如今,比梧桐广场更出圈的是《梧桐公约》。
中山公园整体改造后,休闲空间增加,广场舞也来了。《梧桐公约》首先解决了人民群众合理的娱乐需求。中山公园在内部为广场舞团队辟出一块远离居民点的指定活动场地,并且规定活动时间,严格监督避免扰民。此外,长宁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牵头,中山公园管理方、周边街道、居委会、居民、派出所等多方多次召开座谈会,共同拟定出维护公园环境的一套行为规范。
如今,3号门没有广场舞。《梧桐公约》负责人王晶说:"中山公园志愿者队伍中很多人就是广场舞团队的成员,他们的娱乐、健身需求得到了满足,也意识到美丽安静的环境是给所有人享受的,这就是《梧桐公约》的作用。"
长宁区的绿化建设,老百姓看在眼里。而满园生机更需要人民自发组织起来管理、爱护。如今,《梧桐公约》经验正在全区复刻,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成为城市的参与者。
生境花园是长宁特有的标识。从2019年11月起,长宁区用不到5年时间,逐步探索出一条覆盖社区、校园、商圈、街区的生境花园建设体系。5年中,生境花园撬动了基层治理、激发了居民们的参与感。
新泾镇绿八居民区毗邻虹桥机场,紧邻滨水河道的乐颐生境花园于2021年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单。同样鼎鼎有名的还有绿八四位热心社区居民志愿者,他们曾自掏腰包,购买几百株苗木在乐颐生境花园打造"莫奈花园"。绿八所在的新泾镇有6座各具特色、依水而建的社区生境花园,1座全国首家社区生境博物馆。眼下,生境花园所在的居民区组建自治团队,加强日常维护和管理。自治团队在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开展生境云课堂、家庭小牧场、小泾泠观鸟会等活动。
新华路街道东镇居民区的13个小区绿化程度高,但大树修剪令人困扰。东镇居委会、红色业委会自治联盟、物业公司多次协商,购买了一台碎枝机由各小区共享。同时,13个小区联合起来与供应商议价,通过降低修剪成本,减轻各小区的绿色垃圾清理经济负担。如今,居民区大树葱郁,恰到好处。
"公园城市从不止于‘推门见绿’。"长宁区相关负责人解释,要积极引导基层群众开展自治共治,将自治、共治、德治、法治融为一体,深化以吾之力建"吾百家园"的内涵,在绿地长效管理中拓展新时代"凝聚力工程"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
共享:"公园+"挖掘城市内核
中山公园的温室苗圃摇身一变成为自然可亲近、绿意可触及、科普可浅知、生态可共享的市民园艺会客厅。以"公园城市"和"公园+"作为创新探索新目标,中山公园被赋予更多功能。
放眼长宁区,优质科研、教育、文化、艺术资源丰沛,如今"公园+艺术""公园+非遗""公园+戏曲""公园+体育""公园+科普"等新形态涌现,为公园服务人民探索新功能。同时,长宁区聚焦机关和事业单位、文化设施、体育设施、高校、企业等附属绿化(绿地)封闭的单位,联合各街镇优先推进市民需求迫切、能产生示范效应和社会效应的项目,进一步推进附属绿化(绿地)对社会开放,为民所享,有效增加市民游憩活动的绿色共享空间。目前已完成辖区内长宁图书馆、东银中心和宋庆龄陵园等多处单位附属绿地向市民开放。
美丽街区"荟水天中"毗邻苏州河畔。建设中通过与社区单位长宁图书馆、周边居民和物业多方联手,集约开放天中路至威宁路沿线一侧的附属绿地,串联起周边零散的封闭绿色空间。原本约1600平方米的长宁图书馆单位附属绿地,通过与周边区域绿化的综合改造提升,使最终开放区域达到近4000平方米。周边居民享受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休闲生活。
苏州河长宁段步道贯通工程让不少热爱夜跑的人倍感欣慰。从中山公园到虹桥河滨公园再到风铃绿地,夜跑的市民可从任何一处苏州河岸线的点位出发,不用频繁为避让行人、车辆放慢脚步。
为改造提升苏州河畔景观,长宁区自2020年起启动中环桥下空间更新项目,共更新改造7处桥下空间。今年入夏,位于江苏北路万航渡路"苏河超级管"桥下空间,全新开业的咖啡驿站,收获全年龄段粉丝。长宁区建管委副主任周静说,"此前受到规划、房屋性质等因素限制,对于桥下空间的长效运营以公共服务为主,商用开发较少。苏州河沿岸这种服务型驿站不多,我们收取少量租金弥补桥下空间养护成本,起到双赢效果。"
眼下,长宁区以步道为线,采用串珠、成线、连片的方式,将苏州河沿线打造成一条连接市井百态的"城市项链"。这条"城市项链"正在继续延伸,在长宁区西端,苏州河绿道实现了与6.25公里长的外环绿道相连。
目前,长宁区正探索共享服务新模式,以公园绿地、外环林带驿站为有形载体,推进党建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三个站"建设。打造集便民服务、行业管理、文化艺术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空间。
虹旭生境花园大桑树倒伏,居民来救扶。
生境花园里的一棵大桑树
一棵大桑树,牵动着小区居民的心。
9月,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仙霞新村街道虹旭居民区虹旭生境花园中的一棵大桑树倒伏。所幸没砸到人,也没阻碍交通。虽可一锯了之,但居民们急坏了。
虹旭生境花园是上海第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社区生境花园,2019年11月建成。大桑树树冠茂密,能为居民和小动物们遮阴。它结出的桑果是小动物们的口粮,吸引了北红尾鸲、白头鹎等鸟类。时不时,还有松鼠、黄鼬穿梭往来。可以说,这棵大桑树闭环了一个小生态,是生境花园的主心骨。
"如果没有这棵树,这里小生态就没有了,景也没有了""有感情了,能再救一救吗""锯断大树会疼的"……大小居民们的呼声,让居民区书记吴红萍下定了决心。
救!她马上在朋友圈发布求助信息,仙霞新村街道也发了微信公众号求助。短短几小时,学者、园艺师、艺术家纷纷出谋划策。
9月底,各方救援者齐聚小区。实地勘察后,园林工匠、绿容专家初步判断,能活。紧接着,大伙儿头脑风暴怎么救。市政协常委贾铁飞建议,让这棵桑树保持倒伏状态,做好树木加固,探索景观多样性。雕刻艺术家吴邵庭认为要扶,他带来支撑桑树的示意模型,提出用枯枝作画框等设计思路。长宁工匠、大树保护专家鲁义杰也建议扶救,"扶正到40%为宜,同时要注重拉正方式和加固方式等细节"。附近上学的孩子们说,"树枝可以做工艺品,比如做一块写着桑树来历的木牌,挂在小区里"。
拯救大桑树,人民的参与热情和智慧被激发了。仙霞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说,生境花园彰显了美学、治理以及生态三重价值。它撬动了基层社区治理,人民愿意通过自治共治的方式讨论议题、解决问题,深入实践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10月下旬,大桑树终于被拯救。今后,它将"卧"在生境花园里发挥余热。
自生境花园工作开展至今,长宁区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建设。长宁区城市更新和低碳项目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部门搭建多方合作的工作机制,形成生境花园工作团队:专家、设计团队等将生境适宜性改造的设想转化成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案;社区内的专业人士、园艺爱好者、楼组长、热心党员等居民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成为生境花园建成后可持续运维的核心力量,进行日常场地管理、植物养护、动植物观测、设施维护和公共活动策划等。区生态环境局等单位以生境花园为载体,推出"生境课堂"品牌项目,广泛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让越来越多的生境花园成为长宁居民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的第一课堂。
作者:
编辑:施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