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开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一堆堆基本粒子构成,基本粒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本质是能量的凝聚和转换。
打开我的大脑,只是一堆堆排列组合的细胞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那我怎么判断这些细胞就是我呢?假如五脏六腑全部替换成另一个人的,但它仍能继续运转,那我怎么判断这些器官它就是我的呢?如果我死了,那组合我大脑和五脏六腑的这些基本粒子并没有死,它只是重新去组合花草树木,阿猫阿狗,一直轮转,那到底有没有一个真正的我存在呢?
答案是有,但不恒常有,我不过是多少父母的习性和自己的业力在当下的一次次的集合,过去不存在,未来不会有。我只是一堆念头罢了,如果你执着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就会陷入我执的漩涡,产生各种痛苦和烦恼。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佛陀找到那个自我的本体,即是去除眼耳鼻舌身意后的执着和分别,本体自现,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所以,《心经》有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佛陀在证悟之后,给出了一个答案,你我这个肉人以及世间的万事万物,皆是处于不断轮转,不断变化的无常状态,即是没有各自固定不变的特性的无自性,便称之为空。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色是指有相状的物质,空相就是这个物质的本质,色相由空相而成两者并没有两分之说。
《道德经》有言: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
通过空的法理,让我们要明白世间的万物不是不变,而是瞬息万变,告诉我们人一旦追求永恒,追求恒定,追求完美,就会产生各种分别和执着,进而产生各种烦恼和痛苦,生命就会进入一种压制的状态,就会不断地抗拒各种无常和痛苦,无法接受命运的打击,疾病的缠绕,亲人的离去,情感的背叛。
阳明先生有言:心外无物,心即理,所有外在的人和事物不过是内心的投射。如果你内在匮乏,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一个不安的世界,生活就会处处想去控制,想去改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只有让自己先空起来,静看万物的变化,练就如如不动之内心,只有在空的状态的时候,你的内心才能够容纳天地万物在其中,这个就是真空妙有的理解,所以你理解了空,你就理解了佛陀讲的真正核心。
心如果是大海,最初的大海犹如明镜,没有一丝的波澜能起。清晰地映万物,明万物之理,映白云而不沾染,映飞鸟则鸟过无痕,映一切万物清晰可见,包括万物的来龙去脉,因果缘由。
但是你被蓝天、白云、飞鸟花草等等所吸引,一念迷而去攀缘外在的相,执取外相即生妄念,心念一动,即海水升起了波澜,海水起了波澜就开始扰动你的心,起波澜的心就不能清晰的应万物之理了。这就是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心外无物。
心中有妄念,有波澜,有障碍的存在,则不能清晰的映射万物处于何种变化当中,则不能顺道而为,不顺道而为呢,就是妄为呢,所以你才诸事不顺,疾病缠身,潦倒衰败,那我们该如何化解?
浪花也是海,海会生浪花,所生的浪花皆是因无明妄念生出的业力而感召的果,果已经形成,只有接纳,只有臣服,你若不完全接纳呢,那又生出新的贪嗔痴了,又会陷入因缘果随的循环当中,一直轮转,永不停息。
当你百分百接纳这个果,臣服于当下的果,无分别、无排斥、无挑拣的接纳浪花,浪花自然会回归大海,恢复平静。接纳一切贪嗔痴不去分别不去执着,他就是般若智慧,接纳一切众生,一切妖魔鬼怪。且不做分别不去执着,即是明心见性。
如果人与人之间有差别,则是心的差别,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差别,心生则万物生,心灭则万物灭,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执着于空,不执着色;不执着于过去,不执着于将来;不执着于此岸,不执着于彼岸;则是般若智慧。
禅诗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