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豪渡长江,一举解放南京。彻底断掉了蒋介石妄想划江而治分裂祖国的念头。
听闻喜讯的毛主席即兴赋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首,写到最后一句时,毛主席回想起十五年前也是一条江边,红军为摆脱蒋介石集团三十万重兵围剿,在湘江沿岸奋力激战五天五夜,在付出了无数红军战士的鲜血后,红军终于冲破防线艰难迈出了长征第一步。那时的毛主席是否就已经想到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红军又是怎样一步步险象环生脱离困境?
湘江之战背景
中央革命根据地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被迫转移
1933年,蒋介石集团不顾日军在占领东北后正加紧准备进犯华北的狼子野心,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虚伪旗号,调集一百万重兵,对中央苏区及赣、粤、闽、湘、鄂的游击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前几次失败经验,蒋介石改进了很多策略。第一“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对中央苏区实行的商品、交通、邮电等封锁,企图断绝苏区与外界联系。第二蒋介石聘请德国顾问团,采取大量修建碉堡,步步为营,逐渐推进的军事行动。第三点尤为重要,也就是善于“微操”的蒋介石一改毛病,不再对前线进行过多干涉,在与第三路军总指挥陈诚商讨作战方针时,竟然屡屡肯定其“所见甚是”,同意“照办”,甚至在有些部下擅作主张时也并未深究。
面对强敌,中央苏区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本来战争资源上就不占优势,中央革命根据地不仅范围较小,而且多处于山区,人口资源都缺少,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政策,红军以及老百姓更是难上加难。在前几次反围剿中,红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均能打破国民党的不轨计划,并且使红军实力增强,苏区地方经济得到增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从苏联回国的王明通过赣南会议等几次党内的会议,实际上夺取了中共中央领导权,而德国共产派来中国的李德则取得了军事指挥权,毛泽东已经被排斥在了党和红军的领导权外部,
而此时党和红军正处于危难关头,毛泽东心急如焚,提出了以攻代守,并坚持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经验,对待强敌采取游击战、运动歼灭战等方式,因为毛泽东心里知道,目前敌强我弱是事实,打仗就要实事求是,之前红军的很多装备补给都是歼灭国民党成建制的部队所缴获的,如果打上阵地战持久战,则缴获装备补给的机会几乎就没有了。而此时在福建的国民党19路军发动了反蒋介石起义,毛泽东准确地看到了战机,提出主动进攻的苏浙皖赣地区,联合第19路军,化被动为主动。可是王明非但不采取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反而批判毛泽东为“游击主义”,是把根据地的土地拱手让人。当时拥有军事指挥权的李德,甚至没有什么战争经验,作为一个德国人,连中国话都还说不利索。指挥作战的李德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纸上谈兵。
王明、李德打仗不讲究实事求是,灵活变通,只相信书本教条,觉得一切按照书本以及苏联革命的经验来就一定能打胜仗。果然让毛主席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当时任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的博古认为反围剿战争可能是革命取得彻底胜利的一次机会,要求红军主动进攻收复当时已被国民党占领的黎川,次年一月份,在进攻受阻后,博古有采取消极防守战略,要求红军坚守阵地,虽然红军奋力拼搏,但最终因实力悬殊还是寡不敌众,节节败退。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一会儿冒险,一会儿保守,让红军战士苦不堪言,损失惨重。
与红二、红六军在湘西会合
中央苏区形势不容乐观,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为保留革命火种,率领主力红1、红3、红5、红8、红9军团和中央、军委直属队共8.6万余人,开始向湘西实行战略转移。在突破了前三道国民党军防线之后,我军进入广西北部的湘江地区。蒋介石方面命令薛岳、何键指挥16个师共77个团负责追击,还命令白崇禧的桂军5个师在全州、兴安、灌阳等地阻击,命令粤军4个师北进粤湘桂边,阻止红军南下,命令贵州省王家烈派有力部队到湘黔边堵截,四路大军号称三十万人,蒋介石决心要将红军剿灭在湘江以东地区。此时毛泽东认为应该趁国民党军队还在调动之际,在湘南地区主动出击,争取能击破国民党一部军队,但当时博古、李德不顾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一味避战,强令红军直接渡过湘江。
此时的蒋介石已是自信十足,在湘江摆下了一字长蛇阵,在河东岸摆下了口袋阵,就等着红军掉入自己设计好的包围圈。
此时的中央红军可谓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11月25日,为突破蒋介石第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全部渡过潇水,准备西进湘江,此时的湘江由国民党中央军、湘军、桂军形成了第四道严密的封锁线,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分四纵队抢滩湘江,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作为先头部队强渡,
红五军团垫后阻击追兵,11月27日,红1军团第2师以及红3军团第4师激烈拼杀,成功渡过湘江,准备坚守西岸渡口掩护大部队渡江,而此时大部队因为道路狭窄辎重过多,没有能及时到达湘江。国民党周浑元、李云杰率领六个师的兵力将要从后方追上来了,此时的红军处于东起潇水西至湘江之间的一段山谷地带,南北都有丛山峻岭,如果没有及时西渡湘江将无路可退,湘江之战是名副其实的背水一战。林彪的红1军团扼守江北,面对的湘军六倍于己的兵力,只能是一次次拼尽全力,无数次打退敌人的进攻,红1军团指挥部聂荣臻、左权都负伤不下火线,只为能等到大部队的安全渡江。彭总负责的红3军团扼守江南的界首镇,此处无险可守,彭总只能苦苦支撑,其中好几次敌军已经打到离红3军团指挥部不到300米的距离,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都险些被俘。为防止南面桂军追上大部队,红5师在江东
岸抵挡桂军七个团,为防止南面桂军追上中央纵队,红5师损失惨重。
12月1号,中央核心纵队终于过江,但此时南北面的红1军团和红3军团阵地几乎同时被攻破,接替红5师断后的红18团已经全军覆灭,前来支援18团的红34师也被包围,34师师长陈树湘为了不被俘虏,壮烈牺牲。而红5、8、9军团主力部队还未来得及过江,被留在江东边,此时国民党负责追击的六个师也已经跨过潇水追到湘江东岸,突破了红18团、34师防线的桂军一路北上,抢在红8、9军团前面占领了东岸渡口,东面的红军与在渡口堵截的桂军和后方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拼死搏斗,国民党使用飞机轰炸,无数正在渡江的红军战士倒下了。
生死一战
12月1日午后,红八军团先头部队才陆续到达湘江边。此时浮桥已经被炸毁,渡口也已经被桂军占领。红8军团大多数都是十多岁的年轻人新兵,但是在当他们发现红5、9军团正在抢渡时,主动担起了掩护的重担,他们面对着敌军的数次进攻,还有飞机的轰炸,为战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注定要留在这湍急的江水之中。
12月1日晚,红八军团在整理队伍时发现整个一万人的军团,已不足千人,于是中央决定撤销红8军团番号,剩余部队并入红5军团。
红34师因为博古、李德等领导情报失误,不知道当时阻击阵地上的18军团已经几乎全军覆没,而孤军深入,导致被桂军包围。12月1日下午,34师依照中革军委电报命令,向西突围至全州县,在经过文塘村时又与桂军两个师遭遇,狭路相逢勇者胜,34师在陈树湘师长的带领下向桂军发起猛烈的进攻,34师一直担任断后任务,早已遭受敌军重大创伤,在文塘对敌军发起连续猛攻对敌人杀伤巨大,但自身也是损失惨重,师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张凯、102团团长政委都在战斗中牺牲,
此时陈树湘也不得不向南撤退,但是南边的桂军也在源源不断北上,陈树湘无奈只得退进东边的山区,桂军在后依然紧追不舍,34师边打边退,因为不熟悉山区地形,部队被打散了,101团长苏达清、政委彭竹峰也先后牺牲,此时全团已不剩1000人。四面八方已经全是敌人,再想孤军渡过层层封锁的湘江已是不太可能,陈树湘当机立断,决定沿路返回反向突围,陈树湘告诉剩下的兄弟,如果此次突围成功,就到湘南地区打游击寻找机会,如果不幸突围失败,必将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12月9号,陈树湘率领剩下不足两百人的兄弟突出重围到达湖南,12月11号,陈树湘师长遭到湖南江华县保安团伏击,腹部中弹,为了不被俘虏,陈树湘师长英勇就义,壮烈牺牲。
此次战役,成为我军有史以来最惨痛的一次战争,全部红军从瑞金出发时的8.6万余人经次血战已不足3万人,据当地村民回忆说,湘江上乌央乌央一片灰色,江水都由战士们的鲜血染红,附近的山洞被战士们的遗体填满了,在告别脚山铺战场时,林彪,聂荣臻,左权,朱瑞等一军团首长亲自为死亡官兵安葬。据后人回忆平生极少流泪的林彪当时望着满山遍野的灰色尸体泪如泉涌。经此惨痛代价,我军终于渡过湘江,冲破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精心设计的第四道封锁线。经过这次不堪回首的失利,我党意识到了之前以王明、博古为首的“左倾”错误,使得我党内干部思想的转变,之后的遵义会议中央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东方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