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通报的
适用原则
—— 政新微评
情况通报不是标准化文体
虽有一定的行文规范要求
但篇幅、角度、侧重点、发布节点
都要灵活应用,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适用管用有效果的就是好通报
从适应原则角度
情况通报应具有这四个特点
小事看结果 难事看过程
坏事看态度 好事看细节
指一些自身因素简单、传播力有限、网络影响较小、处理较为简单的舆情事件,关键就是及时回应结果,网民知道事情已经解决了就可以,这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积累,当类型性事件,在公众视角中能够形成基本判断,就是发生了这样的事,会由哪个部门管,会管到什么程度,大致会是什么结果,当这种预期和实际处理总是相符时,这种舆情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小,甚至不会再被公众当作舆情看待。
小事看结果,突出的就是效率,越快速回应,越主动回应,越能减少公众的兴趣度,降低舆情升温风险。
指一些自身情形复杂、伤害刺激程度较大、可能涉及多个责任部门、事件初期网转内容与实际调查差异较大,有反转情况、当事人反复表达诉求的,这类舆情引导中的疑难事件,在写情况通报时,就不仅需要结果结论的回应,更需要把调查过程、结论依据、客观证据、针对疑问的回应一一写清,饱和式通报的时常出现,正是解决疑难舆情的主客观需要,实际上把通报写长,本身也是一种重视程度的体现,形成公众的直观印象,而通报中分段分问题式的写法,也是充分反映工作开展的内容,特别是展现证据依据,如果公众认可了工作的全面性,证据的充分性,理解了主责部门投入的资源和对主要疑问点不回避查到底的决心,那接受结论就是水到渠成。
难事看过程,突出的是全面,饱和式通报就是通过更充分的信息释放,来让公众对具体事件形成更客观完整的看法,群众想到的,主责部门都查清了,群众没想到的,主责部门也都开展工作并进行了介绍,用工作的充分性来体现重视和细致。
指事件中涉及相关部门或人员自身有不当行为,可能涉及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这时事件的主体主责部门往往就有双重责任,一是把事件查清,二是把自身责任查处到位,但往往这样的情况,又需要一个调查主定问责的过程,那最初的态度表达和后续的追责通报就同等重要。情况通报中的表态需要体现诚意,要减少套路搬用,先从基本事实出发,就事论事别自行上纲上线,也不能简单切割止损,明确已经或者将要采取的工作措施,表达出有责揽过,依规办理,结果后续通报即可。此外,问题式通报中的态度,建议既要对具体责任方的定性定责,也应适当体现出对于管理监督责任、培训教育责任、弥补修复责任、规范堵漏责任的担当和对应的具体工作。
坏事看态度,突出的是诚意,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遮掩不承认或是简单切割,实际上认错更能体现对公众关切的回应,以及真正做到以事为戒,下不为例,而不只是举一反三式的口号。
一些舆情事件中,要发掘展现积极因素,如群众见义勇为、积极举证、协助工作等,又如针对具体事件群众需求出台的服务保障措施等,这些因素有助于强化舆情事件中的正面声音,那就应该把这些因素在情况通报中进行具体描述,把见义勇为的行为写出来,把这一行为对解决事件起到的作用强调出来,并明确加以感谢和表扬;把服务措施具体说明,细化到为何出台,怎么干,谁会受益,形成具象认识。这种细节越充分越具体,越可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增加印象分。
好事看细节,其实是一种引导策略,把事件中的积极因素放大,以争取更多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福尔猫斯
一个不愿露脸的业内人士,告诉你舆情后面的可能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