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
水南老街巷
作者:余庆明
提起下水南老街巷,老一辈建阳人总有挥之不去的一个印记。夜晚,信步走到巷子里,月光掩映下,巷子老墙头上的野草在风中摇曳,斑驳的地面也朦胧了起来,两边古旧的门板散发出岁月的味道,一刹那,关于小巷的记忆从遥远的地方纷至沓来………
朗读者:章小宇
查阅了地方志,自东汉末年建阳置县就有的水南街的相关记载,虽语焉不详,但并不妨碍这里曾经是南宋抗金名将谢枋得的隐居地。巷子有口老井,旁有凉亭,夏天的晚上,附近的人都喜欢来井边纳凉,听老人讲当年隐居在巷子里的谢枋得,每天麻衣草鞋到水南桥头,挂上“依斋易卦卜者”的牌子,为来往行人卜卦,只收大米和布鞋,不收元朝的钱币,坚守对宋朝的坚贞。这条布满了岁月痕迹的老巷子,处处留存着我青春记忆中的美好。伫立凝神的我,仿佛又听见了巷子里传来的叫卖声和不时飘来的香味……
老巷子,象是宽容和慈祥老者,接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肉摊、小吃店、裁缝铺、银匠铺、饰品店、剃头店、桥南村卫生所……让人感受到无处不在烟火气息。
时光之河
蜿蜒流淌
记得当时水南巷的古墙上有块砖,上面上刻着“乾隆五十六年洪痕”和“光绪十二年七月大水至此,经测量高程为136.6米”的字样,这是当时的人们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灾后留给后人的警示。靠近水南桥头的巷子口是这条巷子最繁华的地段,短短的几百米,店铺林立,热闹非常。最令人记忆犹新的莫过那家祖传的“下水南扁肉店”。
凌晨三四点,老板就得蹲守在杀猪场拿鲜肉,拎出木棒锤不断地捶打,连筋带肉打成肉泥,加点盐调味。包的时候,舀一大勺肉泥到一个浅盘里,扁平的竹签挑点肉,薄薄的皮裹住,一捏,往簸箕上一扔。顾客上门,大碗二十个,小碗十个,往滚水的锅里一丢,盖上锅盖,取个大碗,放上一小勺猪油和一小勺剁成细末的猪油渣,加点胡椒粉和盐,再撒点紫菜和葱花,从灶前炭火上煨着的筒锅里舀出一勺熬得浓白的肉骨头汤,那汤的香味都能让你谗得受不了……
巷子那家银匠铺生意最好,夫妻都是勤快人,见人总笑。当时,在上初中的我,每天放学路过他家店铺,总爱站在门口看着银匠用手工制作银器,吹、拉、锤、敲,几天功夫,一件荷花手镯便做好了,全手工的,精致得让人难以置信。旁一溜裁缝铺,扯块布,到裁缝铺选个时兴的样子缝制,十几天后新衣上身那份满足感总是让人雀跃的。巷尾还有剃头铺,生意是好到不行。巷口那家手工打面店的老板,总爱一边大力揉着面,一边大声和路过的行人唠嗑,他打的面条爽滑、筋道、不糊锅,是巷中一绝。记忆中还有饰品店、炸芋头摊、中药铺、自行车修理店……
之前,它的破旧、腌脏、杂乱,被抱怨、被嫌弃,现在竟让许多人生出了恋恋不舍的情愫。毕竟这里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这里夹杂弥漫着的浓浓的烟火气息中,透出的家的味道和人的温度。
在巷子里徘徊了许久的我,幻想老巷子,在历经了繁华和蜕变后,以自已独有的方式重回世人眼中,重新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安放心灵、寻找慰籍的场所。
建阳区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已获授权的媒体不得修改标题和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阳新闻”和作者。
制作: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初审:姚颖洁
复审:林晞
终审:吴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