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金波 杨鹏 王嘉瑶 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运城市分行
责任编辑|杨琪
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推动农村支付服务提质增效,对促进“三农”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为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国人民银行运城市分行(以下简称“人行运城市分行”)针对全市助农取款服务点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显示,农村支付服务在宣传工作、政策支持、业务创新、长效发展等方面有待提升,建议从产业融合、创新服务、提质增效等方面改进。
为此,人行运城市分行结合本地实际,组织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行动,努力开展农村支付各项工作。截至今年3月末,运城辖内共有助农取款服务点5114个,其中建设银行1498个,农业银行1098个,农村商业银行2451个,邮政50个,银联商务17个。这些服务点主要提供小额取现、余额查询、现金汇款、转账汇款、代理缴费等各项结算业务服务。
农村支付服务存在的挑战
农村居民对新型支付工具认知度有待提高。部分农村居民对银行卡、转账电话、POS机、ATM机以及助农取款机等新型农村支付结算方式了解不深,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年轻人多外出打工,留守老年人只习惯使用传统现金支付方式。
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难以形成政策合力。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推广过程中,目前在地方形成“政府推动、人行指导、银行承办、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有待完善,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银行卡品种和业务创新与“三农”实际需求有差距。如,目前农业银行的惠农卡虽然受到农村居民的普遍欢迎,但由于授信条件严格、手续繁琐、授信额度限制等因素制约,造成农村地区惠农卡实际获得授信的机会较少。
服务点利益缺失,影响了助农取款服务的长效发展。目前在运城市行政村的助农取款服务点主要以便民服务店、综合小超市为主,营业人员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日均经营额较低,收益有限,影响了助农取款服务的长效发展。
下一步工作思路
优化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加快站点升级改造。一是开展金融综合服务站全覆盖“回头看”,掌握全辖服务站的真实数据。二是掌握服务站点运营情况,坚决杜绝为建站而建站,只建站不服务的现象,对照金融服务站统计表组织专人对服务站点进行抽查反馈。三是对服务站点进行升级改造,从功能、运营、管理和服务方面对金融服务站点进行全面升级。
打造农村支付与电商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一是积极推广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积极打造符合当地实际的支付服务环境,以“农村支付+电商”模式,为农村地区提供精准支付服务。二是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建立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三是构建村级电商综合服务体系,以电子商务服务站为平台,以互联网为抓手,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如,永济润田智慧农贸市场项目,搭建综合性数字化平台,银商共建,支付延伸,数智赋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提升支付生态环境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政策落实。一是深化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村地区信息、科技发展部署,挖掘支付业务。二是持续推动移动支付向农村地区下沉,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强支付服务、产品、渠道在乡村振兴项目领域中的支持作用,开发和推广适宜农村地区的支付服务和产品,今年重点加强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乡村振兴主题卡的宣传推广及应用,提升其认知度,主动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接,丰富县域移动支付民生场景建设,促进民生业务受理覆盖。
加大业务宣传推广力度,推动移动支付、电子支付等新型支付手段的应用。指导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网点辐射作用,利用网点、金融综合服务站点开展常态化的支付服务宣传。加强对移动支付的推广和创新业务宣传形式,对新型支付方式进行宣传。及时对工作动态进行反馈,对好的工作做法进行总结,努力形成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支付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提升支付服务质效。
对农村支付业务的建议
推动支付服务与农业产业链融合。利用“互联网+支付”的服务模式,探索形成“农业产业链+支付服务链”的服务模式,明确农业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支付应用场景建设标准,将支付服务与各环节相融合,进而形成规模效应。在便利农村支付服务的同时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创新服务手段,加大对农村支付服务宣传力度。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推出适合农村地区实际的支付结算产品,帮助群众加深对创新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了解和认识。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普及金融知识,有效防范银行卡应用风险,让广大农村居民逐步改变原有的现金消费习惯,主动接纳新的支付产品。此外,应大力打击银行卡诈骗、盗窃犯罪活动,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引导助农取款金融业务增效。推广助农取款业务,逐步降低非现金结算收费标准,控制大额现金结算,有计划地对农村金融服务站的设施投入、结算服务给予优惠,同时制定服务点的“留、改、退”方案,切实将惠农机具效益发挥到最大,避免金融资源浪费。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