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一家企业,我不会;搞垮一家企业,我一句话。”本以为这只是网络上的一句玩笑话,但是没想到现在竟然真发生在现实里了。最近,河南辉县有个哥们儿,为了创业梦想,那是真豁出去了,砸下千万建了个大厂子。结果呢,办证这一关,差点把他逼疯了。明明打官司赢了市监局,证还是拿不到,这事儿听着都让人着急。
姚老板是个土生土长的郭村人,多年来一直在制醋行业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22年,他决定回乡创业,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他拉上几个朋友,凑了笔钱,租了地,买了进口设备,一切准备就绪,打算在辉县建一座食醋厂,就差一张食品生产许可证了。这厂子可不小,年产食醋可达15000吨,可想而知,姚大哥的心有多大。
他投入1200万元购置厂房设备,一纸食品许可证竟然成了拦路虎。 按照规定,食品企业要先申请许可证,然后由市场监督管理局通知上级核查组来厂里检查。检查合格后,市监局就能发放许可证,企业就可以开工生产了。 但姚老板遇到了麻烦。他向市监局提交申请后,上级核查组始终没有来检查。市监局说已经提醒了十多次,可核查组那边总说太忙抽不开身。
李明一趟趟往市监局跑,材料交了一遍又一遍,却总是被以各种理由打回来。这下可好,工厂成了摆设,设备闲着都生锈了。李明心急如焚,眼看自己的梦想就要被这张证给毁了。这“最后一公里”,究竟要如何才能跨越?
一等就是一年多。 姚老板无奈之下把市监局告上法庭,还赢了官司。可即便如此,许可证还是迟迟办不下来。 面对记者采访,市监局负责人话里有话地说:"建议姚老板亲自去找核查组问问。"
“这么长时间这个项目落不了地,其实俺比他着急,一方面姚先生这个人太老实。还都是这个建议,你去见见核查组,这个是我们先后受理4次,派核查组派了11次。这里所有的市场监管部门,只是空前的,不会有二个!仍然在沟通,仍然在推动,甚至于倾向其所有能力去作为。”
听完这位负责人的一席话,真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百年书,总结一下就是:“我们在努力,但仍然无法落实!”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到底应该找谁?这场办证的 “持久战”,不仅让姚江遭受巨大损失,也凸显出当地在行政审批流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由于食品生产许可证迟迟未拿到,厂房只能一直闲置。机器设备落满灰尘,仿佛在诉说着姚江的无奈与心酸。原本姚江是和三人合作投资 1200 多万元建厂,如今因为许可证问题工厂无法生产盈利,三名合伙人已经撤资,目前均由他个人承担所有压力。年租金 80 万元的场地,约 11000 平方米的租地,其中 6500 平方米的厂房,如今都成为了沉重的负担。姚江的工作生活都深受影响,他不仅要面对经济上的巨大压力,还要承受心理上的焦虑和痛苦。他曾怀揣着回报家乡的梦想,如今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不知该何去何从。
随着媒体纷纷报道,相信当地主管部门开始有了舆论压力。11月1日,新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情况基本属实,已经成立调查组,全力推进该企业办证,并就此事件将严肃问责。看到这个通报,相信广大网民内心也是五味杂陈。既然人家连官司都胜诉了,说不知情肯定是无法服众。
很显然,这个事儿如果不是闹到网上舆论搞这么大,姚先生想拿到许可证可能遥遥无期。到底是谁是什么人,什么原因在卡姚先生的许可证?应该有个说法。网民现在反而替姚先生担心起来,就目前当地的营商环境来看,姚先生拿到证了以后,他的厂将来能正常开下去吗?姚先生还是本地人,如果外地人到那里去投资建厂,会遭遇到什么?真的不敢想。
河南这两年说实话发展并不太好,GDP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全国第五的位子坐了几十年也被四川拿走了,要说河南都是平地,人口也比四川多,发展条件是比四川好的,但是还是被四川给反超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河南的营商环境绝对是个大问题,法治观念实在是太差了,我老爸去乡镇给我开个证明文件,跑了五趟送了几盒烟才搞定,这种状态不改变,谁敢去投资?
国家这几年一直在提改善营商环境,提升法制化水平,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集中体现,河南想要发展,这方面必须重视起来。
要我说,这证办下来了,可能更难过!趁现在还是及时抽身吧!亏了就亏了,不然后面三天一大查,一天一走访,破产倒闭是幸运,就怕还要吃牢饭,那人生不就毁了吗?
所以,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太重要了,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首先是执法部门要讲诚信!
要扎扎实实地为企业办实事,切实增强搞好企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认真梳理举一反三,坚决杜绝河南辉县类似现象的发生,真正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营商环境。这种部分地区、部分部门个人的不作为,给党和政府抹黑,这种行为影响极坏,其他地区应该引以为戒,要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