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以下简称“欧委会”)不顾中方反对宣布结束“反补贴调查”,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所谓“最终反补贴税”。
根据此次调查,被抽样的中国出口生产商将被征收不同幅度的反补贴税:比亚迪将被征收17.0%,吉利为18.8%,而上汽集团则需支付高达35.3%的税率。
欧委会单独列出了未被抽样但配合调查的公司名单,包括爱驰、江淮、华晨宝马(包括生产宝马MINI的光束汽车)、奇瑞、一汽、长安、东风、长城、零跑、金龙客车、蔚来、小鹏,它们均适用20.7%的反补贴税,其他不合作的公司将被征收35.3%的关税。最终关税将自当地时间31日生效之日起开始征收。
然而,10月30日,有媒体报道称,上汽集团、吉利控股集团下属smart汽车有限公司和沃尔沃汽车亚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提出了单独价格承诺方案。该报道称,价格承诺方案是加征关税的替代选项。它具体指,在华生产并向欧盟出口电动汽车的中国和外资车企提高产品售价,同时限制出口数量,保护欧盟汽车产业不受冲击。
面对无中生有的谈判,吉利控股集团于10月31日晚发文表示,提交方案均送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中国机电商会”)备案。“磋商会谈期间,欧委会主动接触吉利旗下品牌,吉利以大局为重,拒绝和欧委会单独沟通。”吉利还透露称。
图片来源:吉利控股集团官微
10月31日当晚,同样陷入风波的上汽集团也发表声明辟谣。上汽集团强调,经上汽集团内部自查,并与国家相关权威部门沟通确认,在欧盟反补贴调查案中,上汽集团始终是中国机电商会“价格承诺方案”的主要参与方,从未与欧委会就上汽方案进行过单独沟通和谈判。另外,对于欧委会的终裁认定,上汽还表示将采取必要法律措施,将本案起诉至欧盟法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实际上,欧委会的终裁认定是无视成员国之间巨大分歧和欧洲各界人士强烈反对的结果。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发表声明称,欧盟对自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全球自由贸易的倒退,对欧洲的繁荣、就业以及经济增长都带来负面影响。
对于德国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加征关税无疑将导致汽车价格上升,他们的选择也会因此受到限制。对此,穆勒坦言,征收关税将直接导致消费者购买汽车的成本上升,并可能阻碍电动汽车的推广。
从市场端来看,2023年,上汽集团在欧洲十三国的出口量为24.2861万辆,吉利集团为22486辆,比亚迪为15976辆。
2023年底,欧委会开始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并在2024年7月引入了临时关税。
根据Jato Dynamics统计的28个欧洲市场的数据,2024年9月共注册21.2197万辆新的纯电动汽车,同比增长14%;今年1-9月,上述欧洲市场累计注册了143万辆纯电动汽车,同比下滑3%。
很明显,从被征收临时关税以来,中国电车在欧洲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如今,欧盟反补贴终裁结果已经出炉,但是中欧双方技术团队仍存在重大分歧,正在进行新一阶段磋商。
本文源自:时代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