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很多备受瞩目的女作家,有的人喜欢张爱玲,有的人喜欢冰心,有的人喜欢萧红,但有一位女作家,她的一生都波折坎坷、充满了争议,她的名字时而被当成禁忌无人问津,时而成为传奇备受追捧,她就是丁玲。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过丁玲:“今日文小姐,明日武将军。”毛主席在诗词中称赞过的人很少,而丁玲正是其中之一,能让毛主席这样称赞的人想必一定有她的特别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写给丁玲的诗词

在母亲的支持下解除婚约

丁玲原名蒋玮,1904年出生于湖南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她的父亲在她四岁时就去世了,从小被有着新思想的母亲抚养长大。虽然家中风光不再,但丁玲的母亲佘曼贞还是坚持让丁玲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玲与母亲佘曼贞

1918年,丁玲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院预科。1919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15岁的丁玲转学到了长沙周南女子中学读书。这是湖南近代最早的女校之一,其办校宗旨就是解放妇女,希望女性能够走出家庭谋求自立。丁玲当时的同学有杨开慧、向警予、蔡畅等许多革命女性。之后,丁玲还和杨开慧一起转校到了岳云中学。

此时的丁玲本以为自己有着大好的、光明的未来,但在1922年,刚刚18岁的丁玲得知自己居然被外祖母订了娃娃亲,一毕业就要和三舅父家的大表兄结婚。幸好她接受过新式教育的母亲支持自己解除婚约,于是丁玲当着长辈们的面,直接拒绝了与表兄的婚约,还说:“我的身体属于我自己,未经过我允许的婚约,一概无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玲

这句话直接触怒了三舅以及其他长辈,于是在几次争执后,丁玲与这个封建家庭决裂,独自一人踏上了去往上海的路途。

1922年2月下旬,丁玲到上海平民女校求学。1923年,经瞿秋白等人的介绍,丁玲进入了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文学系学习。在上海大学学习期间,丁玲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还认识了王剑虹。但此时的她刚刚与封建家庭决裂,信奉的是无政府主义。

后来,她放弃了原来的姓氏,将蒋玮改为丁玲。

从小资产阶级的作家成长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作家

1924年,丁玲挚友因肺病逝世,悲痛欲绝的她转而到北京求学。但因当时北京的女校很少,只能暂时放弃,于是丁玲只好开始工作。

一次,在沈从文举办的文学聚会中,丁玲认识了胡也频。起初丁玲对胡也频并没什么印象,但胡也频对丁玲一见钟情,于是对她展开了猛烈的追求。终于,丁玲被胡也频的热情所打动,两人于1925年结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玲和胡也频

1927年丁玲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梦珂》。次年,完成了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这部作品一经发表,立马就引起了文坛的注意,在社会上反响热烈。

1928年,已经成名的丁玲和胡也频、沈从文一起回到了上海。三人一起创办了“红黑书店”,出版了《红黑》杂志,前期《红黑》销量惊人,但后期由于三人的创作分歧,《红黑》出版八期后停刊。

丁玲的作品大多围绕着两个主题:女性和革命。这个时期,丁玲的作品还是延续了之前的主题,从小知识分子的视角出发,探讨新女性的身份地位与意志,继续讲述城市女性的故事。此时的胡也频转向了革命文学,而沈从文转向了乡土文学。在丈夫的影响下,丁玲的写作方向也逐渐转向了革命文学。

1930年,丁玲发表了第一篇长篇小说《韦护》,这是丁玲转向革命文学的处女作,小说主要讲了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在革命和爱情间苦苦挣扎,最后放弃爱情投身革命的故事。其实还是爱情故事,只是加上了革命的背景和因素,因此发表后引起了很多争议。

丁玲这时只是对革命抱有好感,说不上真正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但随着胡也频等“左联五烈士”接连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丁玲终于从长期的“女性视角”写作彻底地转向了革命。

得知丈夫被害后,丁玲在文章中写下:“杀害他的国民党刽子手们,能够放下屠刀放过我吗?”可见丁玲当时的恐惧害怕。而对于这个问题丁玲回答道:“他们不会放过我,那我就去消灭掉他们。

被国民党抓捕入狱

后来,丁玲将刚出生三个月的孩子交给了母亲,独自一人返回了国民党控制的上海,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革命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玲和母亲、儿子

到上海后,丁玲到工人中去组织文学小组和夜校,向工人们宣传革命思想。1932年,丁玲正式入党。这样一个知名作家投入到了革命中,这让国民党非常的恐慌。她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在年轻人当中影响也十分大,因此国民党在1933抓捕了丁玲,此后丁玲一直被软禁在南京3年。直到1936年,丁玲在宋庆龄和党组织的营救下才脱离禁锢。

加入八路军到抗日前线

丁玲被营救出狱后,毅然决定去延安。对此,在中共中央负责统战工作的冯雪峰,希望丁玲能帮忙在上海宣传抗日救亡思想,而潘汉年同志则希望丁玲能去欧洲为红军募捐。

面对这些选择,丁玲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就去延安。当时长征刚结束,红军损失严重。在文协成立的第二天,丁玲就加入了红军,跟随前方部队一起去往前线。到达延安后,中央宣传部特意为她举办了欢迎会,想要见她的人挤满了整个窑洞,连周恩来都只能坐在门槛上。毛主席为了迎接她,还特地刮了刮胡子。开头那篇诗词也是毛主席在此期间写给丁玲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抵达延安的丁玲

半年后,丁玲从延安回来了,回来后只休息了一个月,又再次加入了八路军,前往山西抗日前线。丁玲的到来为延安文艺工作平添了一丝生机,也为后来文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丁玲跟随八路军走南闯北的经历进一步成就了丁玲,丁玲从一个一直生活在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变成了一个了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状况与思想风貌的文艺工作者。

1948年,丁玲完成了她一生最为重要的革命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作品极为真实地还原了华北土改运动,通过塑造不同阶级的典型人物,说明了土改是如何在复杂和危险的斗争中走向成功的。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仅在国内轰动一时,在国外也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后来苏联还翻译并刊登了这部作品,这部作品也让丁玲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的二等奖。

丁玲就是这样从一个进步知识分子,转变成一个投身革命、为广大的劳动群众创作的文艺工作者的,她完全把自己和广大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看做是一样的,也因此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结语

丁玲去世于1986年3月4日,她的一生沉浮起落。随着网络上描写她情感经历的文章越来越多,大众脑海中对她的印象也更多的是有着“彪悍情史”的女作家。这些字眼或多或少地都暗示了她在感情方面“不走寻常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丁玲的“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玲晚年

丁玲不是一个只有感情八卦和浪漫传奇的人,她以前是上海滩耀眼夺目的女作家,也是新时代成长起来的独立女性,在那个女性地位不高的年代,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才华,让所有人都为之侧目;而现在她是“前卫女性”的代表,也是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