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望城区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结合自身实际,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在选、育、用上下功夫,着力培养一批爱农村、高素质、懂技术、善管理的乡村致富能手、农业技术骨干、经营管理人才,为乡村全面振兴点燃“智力引擎”、播下“希望火种”。

厚植沃土,做优人才“蓄水池”

全覆盖摸排选准。面向全区,重基层、重一线、重实干,将招生对象聚焦于现职村(含农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及其后备力量、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高素质农民等群体,广泛吸纳乡村英才。据统计,2015年至2023年共招生704人,其中专科389人、本科315人。

全方位宣传动员。精心组织,运用望城党建、望城视界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广泛宣传招生计划及相关政策,确保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开展全范围调研、全方位解读和全矩阵宣传,确保招生信息传达至每一位符合条件的乡村人才。

全周期服务保障。出台配套政策,强化教学指导、学费补贴、技能鉴定、就业创业扶持等落实落地,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大学生按所交学费的70%给予一次性补助,如是农村地区“两委”成员的综合补贴达100%,“真金白银”解决农民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全力激发学习热情。

精准滴灌,育强乡村“兴农人”

课程配置突出“实”,“理论+实践”双管齐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量身定制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畜牧畜医、建筑与施工等十个主要专业、“通识素质、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三模块组合课程体系,与本地科技示范户、种植养殖专业户建立友好合作,设立实践基地,组织开展观摩学习交流、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确保学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培训方式突出“活”,“线上+线下”双轮驱动。通过搭建智慧教学平台,定制互动化教学内容、个性化学习路径,不断完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着力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实现随时随地、反复研习;线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通过划片分组、集中参观学习、工作经验交流等形式实施精准面授、实操实训及创业实践,让学员既能链接优秀师资与精品课程,又能深入田间地头、创业一线。

教学质量突出“效”,“严管+厚爱”双向发力。严格规范学籍档案管理,开展学员表现全程纪实管理、考核,绘制可量化、可评价的“学习图谱”。实行“五个一”服务标准,聘请专业师资全链条授课指导,注重“讲”“导”“查”三个环节,借助班级社群、微信、电话等多种渠道,进行动态跟踪和实时督促,确保教育培训取得实效。

开花结果,搭好干事“大舞台”

当好乡村振兴“领头雁”。注重优化村(社区)干部队伍结构,招揽契合发展需求的农民大学生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为农村发展党员、村“两委”班子做好人才储备,不断提升村(社区)干部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近年来,农民大学生项目培养了200余名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学员谭顶、谭光举等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省市“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曾俊杰通过五类人员比选进入乡镇班子。

勇做农业科技“弄潮儿”。持续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程,发挥乡情乡愁纽带作用,完善人才政策,健全激励机制,优化营商环境,让有技术、有情怀、有理想的农民大学生沉得下、留得住、用得好,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示范推广,加快提升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学员姚鹏飞率先在村子里推行全程机械化种植,打造集育秧、耕种、收割、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并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带动共同富裕,入选2023年度“乡村振兴·人才之星”新锐榜,认定为区级E类骨干人才。

化身基层治理“新力量”。充分发挥农民大学生来自乡村、服务群众、扎根基层的优势,动员其加入“片组邻”三长、网格员、志愿者服务队等,深入挖掘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深化乡风文明建设,有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乡村社会治理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学员龙泽文是黄田村党总支书记,他结合本村实际,成立移风易俗领导小组,制定村规民约,对红白事操办作出“硬性规定”,有效减轻了村民人情消费负担,引领乡村新风尚。学员徐双是大泽湖街道回龙村后备干部,她立足本职工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受理群众办理事项一千余件,深受村民的好评。(通讯员 粟红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