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如期而至,这是我国极具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祭祀节日,拥有“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十月一”等众多别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仿佛天地之间为人间开启了一道通往冥间的神秘通道,让阳间之人能够深切地感应到阴间亲人缺衣少暖的场景,送寒衣便成为了缅怀先人、礼敬祖宗的重要仪式,承载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与深厚情感。
寒衣节之际,点一盏明灯,那微弱的光芒仿佛能穿透阴阳两界,让我们与逝去的故人建立起一种奇妙的联系。在这灯光的映照下,我们追忆着曾经的点点滴滴,愿这份思念能化作温暖,驱除冬日的严寒,为故人带去一丝慰藉,也为自己的心灵寻得一份安宁。我们常说“心中有灯,明归途”,生死就如同一次回家的旅程,我们从家出生,在家中成长,最终也将回归到生命的原点。世间的轮回有着其既定的规律,万事万物皆有始有终,寒衣节的存在,正是让我们在这轮回的旅途中,始终铭记着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的亲人。
有一种伤感,叫伤别离。人生是一场不断遇见与别离的轮回,生命来来往往,看似漫长,实则来日并不方长。我们在时光的流逝中,不断地经历着与亲人的相聚与分离,而寒衣节则成为了我们寄托哀思、缅怀故人的重要时刻。回忆起孩提时,在父母亲的关爱下快乐成长的场景,仿佛还在昨日,但如今父母已然老去,甚至与我们阴阳两隔,不禁令人潸然泪下。然而,正是这种对亲人的思念与伤别之情,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珍贵。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对祖先的敬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鬼神,畏圣人之言”,这三畏充分体现了历代先民对于祖先和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在敬畏祖先、敬畏前辈、敬畏神灵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灵也能得到自然的净化,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着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现代社会人体工程学认为,我们应当认知人间的三态,并了解各类三态之间的关系。寒衣节的三态,便是天地为人间打开冥间通道的体现,让我们能够在此尽孝,为家族的兴旺送寒衣。这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的延续,更是中华民族“尽孝和关爱老人”“孝养父母,天经地义”的文化精神的根本体现。道教作为尊天和敬祖的传统宗教,在寒衣节这一天,都会设坛献供,超度一切游魂,为逝去的亲人祈福,也为世间的生灵祈求平安。
在互联互通的网络时代,祭祀的方式也逐渐变得多样化。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画寒衣、购寒衣、送寒衣,通过虚拟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虽然这种方式与传统的祭祀方式有所不同,但它同样承载着我们的情感与敬意。然而,无论祭祀的方式如何变化,寒衣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始终不变,那就是对祖先的感恩与怀念,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与维护。
寒衣节的由来可追溯至周朝,《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味着农历九月天气转凉,人们开始为越冬准备御寒的衣服。而民间也会在此时想念死去的亲人是否寒冷,为他们送去棉衣,这便是寒衣节的起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寒衣节逐渐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其风俗传统丰富多彩,包含吃面条或红豆饭、制作金银包袱、吃先人在世时最爱吃的食物等。人们还会在十字路口或者空旷的地方用白酒画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边烧边念叨对逝世故人想说的话。送寒衣的仪式更是庄重,前三后三都可在上午进行,供品为五色纸,即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称作“送寒衣”,有的地方还会“烧包袱”,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此外,人们也会前往墓地或祖先的坟墓,向祖先献上鲜花、食物、烧香等供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并进行祈福活动,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吉祥平安。
然而,如今寒衣节正在逐渐被人们淡忘,这是令人惋惜的。为了去世的亲人,我们不能忘怀这一传统节日,应当积极传承和弘扬寒衣节的文化精神。祈愿亲人在他方世界,无有病痛、身心安宁。若想深入了解寒衣节的相关知识,可参考人体工程学著作丛书,如李建军著的《葬经》等。让我们在每年的寒衣节,都能以虔诚的心,为逝去的亲人送上温暖的寒衣,让这份传统习俗在岁月的长河中得以延续。
内容备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其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