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1、如何理解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
答:
这句话“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在“发汗”后缺少病不解。
为什么会省略三个字? 因为第 69 条是在第 68 条的基础上,接着往下说的,因此省略了“病不解”三个字。为什么这么认为? 第 68 条说: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第 68 条说的是阴阳两虚的证候,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来治疗,不应该用汗法,导致阴阳两伤。第 69 条紧接着说发汗,“发汗”两个字代表了第 68 条整条条文,只需要把“病不解”加上去,完全可以代替第 68条整条文。也就是说,先用发汗法出现了第68条条文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然后再用下法,病仍不解,有一个递进的关系。第 69 条就是第 68 条阴阳两虚的情况下用了下法之后,病仍然不解,而出现阴阳两虚重证。
问
2、本条会出现哪些临床表现?
答:
六腑的病变都表现为肠便不通,故有六腑以通为补的说法,那么这里说
茯苓四逆汤是四逆汤加茯苓和人参组成,其他的四逆汤证肯定应该有的,但是四逆汤的证候省略了,烦躁两个字是为了强调它和四逆汤不一样,因为它是阴阳两虚重证。因为它是四逆汤的变方,因此应该还有四逆汤的恶寒、四肢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微细等症状,其中最为突出的症状一一烦躁。
问
3、为什么干姜附子汤证夜而安静,而茯苓四逆汤没有夜而安静的临床表现呢?
答:
因为干姜附子汤证完全是以阳虚阴盛为主,而茯苓四逆汤证是阴阳两虚,到了晚上没有多的阴去制烦躁不安的浮阳,因此茯苓四逆汤证晚上还是不安静,一样会烦躁。干姜附子汤证是阳虚阴盛,晚上得到了自然界的阴气,虚阳不得与之相争,因此就安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