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左右滑动查看 目录 →

随着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的不断推进,有关石峁遗址的调查、发掘资料和研究论文日益丰富,诸多学术认知异彩纷呈,然多散见于国内外数十种期刊和专辑之内,查阅检索、钩陈索引略微不易。《石峁遗址研究资料汇编(1977~2023)》(全4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9)收录了1977至2023年发表的石峁遗址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和主要研究成果186篇,以期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学界对于石峁遗址认识和研究的总体情况。

“谋定而后动”是这套集子能在短时间内得以出版的重要思想准备。那么,“谋”在何处?《石峁遗址研究资料汇编(1977~2023)》(全4册)收录的186篇文章均已发表,又为何要专门结集出版?有关编纂本书的初衷和理念十分有必要先做个简单说明。

▋一、旨在深化认识和服务研究

站在公众的视角来看,石峁遗址之所以屡获殊荣、声播乡野,显然并非仅因其重大的学术价值,更多地恐怕要归功于其磅礴的气势,特别是那些仍然伫立于四千年地面之上或镶嵌于墙体上的精美石雕,神秘的藏玉于石,罕见的杀戮瘗埋现象,孑然傲立的陶鹰,玄幻迷离的口簧之音,以及其巍峨壮观的建筑景观与偏居一隅、满目苍凉的寂寥氛围形成的强烈反差。大型宫室建筑,固若金汤的石砌城垣,星罗棋布的院落、池苑、祭祀场所等功能性建筑,无不显示着四千年前石峁都邑的辉煌和肃穆。

十余年来,除了石峁考古队公布的大量基础考古发掘材料和初步研究成果外,来自其他学科的海内外学者们为不断丰富石峁遗址的历史图景贡献了200余篇中英文学术成果。然而,这类成果多数散见于国内外不同学科的期刊之中,查阅检索不易、勾陈引述不便。特别是随着2019年石峁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2年石峁国家遗址公园挂牌、2023年石峁博物馆建成开放,社会各界,特别是考古历史学界对石峁遗址考古整体进展和学术认识的认知需求日益迫切。有鉴于此,我们决定对2023年之前有关石峁遗址研究的成果结集出版,编成《石峁遗址研究资料汇编(1977~2023)》

本书首要之“谋”便是全面梳理基础资料和已有主要研究成果,为社会各界认识和研究石峁遗址提供便利

▋二、重在基础资料和共识观点

目标明确之后,确定收录标准自然而然地成为本书编纂之第二“谋”。自1977年戴应新先生《陕西神木县石峁龙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简报见刊以来,历年来发表的石峁遗址基础资料和研究文章总量数以百计,特别是自2012 年系统考古工作开展以来,研究成果大幅度增加的趋势明显。本书在广泛搜集2023 年12 月之前发表内容的基础上,以深化认识和服务研究为目标导向,参照以下标准进行收录工作:

  • 第一,考古工作基础资料全部收录。石峁遗址相关调查、试掘、发掘简报或综述共计22 篇,本书全部予以收录。这些基础资料是石峁遗址考古工作历程的客观真实反映,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可贵的学术史材料。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对早年考古资料中的图片和照片进行了清晰化处理,更加方便读者使用。

  • 第二,具有共识性观点的研究文章全部收录。本书对以石峁为中心展开的有关考古学文化和社会形态、物质遗存以及科技分析成果的研究论文悉数收录。全书收录了143 篇研究文章,包括考古学文化研究相关论文11 篇,聚落与社会研究相关论文19 篇,族属与体质人类学研究相关论文18篇,文化交流研究相关论文8 篇,环境与生业研究相关论文12 篇,建筑研究相关论文13 篇,玉石器研究相关论文38 篇,石雕研究相关论文6 篇,音乐文物研究论文7 篇,科技考古研究论文11篇。上述文章大部分为中文文章,其中的10 篇为英文文章,我们对其进行了中文翻译。需要说明的是,在保证文章整体原貌的基础上,我们根据作者要求,对部分重复性文字进行了少量删减;在不影响文章阅读的前提下,对照片和线图进行了删除;考虑到全书体例,对一些统一性问题如注释格式等进行了调整。

  • 第三,关注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尽量收录。相较于传统考古研究,近年来发表的一些研究成果多多少少存在“过度解读”之嫌,但讨论的问题又是社会各界关注度较高的,也是考古研究不容回避的。这一现象突出体现在石峁考古遗存背后的人群和族属问题上。因此,我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尽量收录,还将体质人类学研究成果归并编排,以供读者对比分析和研究判断。

三、兼蓄学术争论和纪谈材料

为了尽可能摆脱发掘者和“第一研究者”的视角局限,客观反映石峁遗址研究现状,本书还收录了有关石峁研究的争论文章。限于篇幅,还有大量未及收录的其他相关著论及新闻报道,诚请见谅。

对于学术问题的争论与学术研究的进步是相生相伴的。近年来,我们注意到出现了个别对石峁研究带有浓厚学术偏见,乃至上升到对中国考古学研究整体学术取向质疑的研究论文。我们认为,一场有意义的学术争论往往需要将对方的研究反复推敲论证再提出关键问题予以深入讨论,而不是断章取义。为客观反映这一学术争论,除收录经过翻译的原文外,还收录了国内外著名学者撰写的争鸣反驳文章共计6 篇,集成“争鸣与讨论”一节。

纪要和纪事材料往往记录和传承着考古的温度。作为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考古工作背后凝结着数代考古人的汗水和付出。本书收录了曾经或现在仍然从事石峁遗址发掘和研究的考古工作者撰写的有关考古工作历程、回忆访谈类文章,让读者可以从更加有温度的角度去了解石峁走入学界和公众视野的曲折历程,编为“追忆与访谈”“纪要与纪事”二节,共计15 篇。

总之,《石峁遗址研究资料汇编(1977~2023)》既是一套研究成果的集结号,更是一段学术总结

我们期冀,未来的石峁研究能为不断丰富早期中国的文明构成要素、社会形态、治理体系和发展模式,为探索中国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揭示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提供更多的学术积淀。当然,对于刚刚揭开冰山一角的石峁研究来说,这一过程一定是漫长而艰苦卓绝的。

我们希望《石峁遗址研究资料汇编(1977~2023)》的结集出版,能够为对石峁遗址感兴趣的社会各界朋友提供一个“万花筒”式的视窗,能够为深入挖掘石峁遗址突出普遍价值,推动石峁遗址研究和石峁申遗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致 谢

石峁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离不开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团队的共同努力,借此机会向所有为石峁遗址调查、发掘和研究做出贡献的同仁们表示由衷地感谢

本书由孙周勇统筹策划。邵晶、宗天宇承担前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归类任务;裴学松、韩倩、宗天宇、陈禹来、贺黎民、邵晶承担了校对工作;陈禹来、陈玥寒、郑千瑶扫描了配图;邵晶对所有配图进行了整理并由陕西十月文物保护有限公司的侯蓓蓓、文倩倩进行处理;刘莉、戴向明、李旻、张莉、郭梦、生膨菲、薛家旸、宗天宇、贺黎民、陈禹来等师友承担了16篇英文文章的中文翻译工作,其中刘莉、戴向明、李旻、张莉、郭梦、生膨菲、薛家旸、贺黎民翻译了自身大作;宗天宇承担了《中国黄土高原北部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市中心:石峁的兴衰》《石峁的人是谁?中国古代对变形能力的信仰》和《石峁和中国早期国家的崛起》以及两篇评论和答复共计5篇英文文献的翻译工作;陈禹来翻译了《石峁与二里头:中国中原地区青铜铸造起源的新视角》《“城”与“村”间的食物:中国北方鄂尔多斯地区石峁与寨峁梁的食物生产策略》;郭梦翻译了《对中国陕西石峁城址青铜时代早期陶器生产和交换的初步认识》。

本书出版得到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神木市政府的鼎力支持。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刘亚功、张志明先生承担了本书出版过程中的诸多事务性工作。科学出版社孙莉、王蕾女士辛劳甚巨,在此一并致谢!

本文摘编自《石峁遗址研究资料汇编(1977~202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9)一书“结集:深化认识 服务研究——写在《石峁遗址研究资料汇编(1977~2023)》出版之际”“后记”,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79556-4

本书为石峁遗址研究资料汇编,收录调查简报和发掘简报22篇,追忆与访谈和纪要与纪事15篇,考古学文化研究相关论文11篇,聚落与社会研究相关论文19篇,族属与体质人类学研究相关论文18篇,文化交流研究相关论文8篇,环境与生业研究相关论文12篇,建筑研究相关论文13篇,玉石器研究相关论文38篇,石雕研究相关论文6篇,音乐文物研究论文7篇,科技考古研究论文11篇以及争鸣与讨论相关论文6篇,共186篇。

本书可供考古学、文物学等相关专业的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及高校院校的师生参考、阅读。

(本文编辑:刘四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