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庆华诞 奋斗郑青春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
郑州市卫健委篇
七十五载沧桑巨变 七十五载砥砺奋进
我市卫生健康事业成就斐然
新中国成立前,我市仅有5家医院,病床125张,工作人员145人;
1949年,我市医疗机构增至12家,病床230张,卫生技术人员564人;
2023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109家,床位11.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4.9万人。
七十五年筚路蓝缕,七十五载沧桑巨变。我市卫生健康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和新中国一起成长,在改革探索中蓬勃发展,让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攀升。
远程会诊
“健康郑州”建设提质提效
“孩子腿摔着了,本想到北京看,可一直挂不上号,听说张主任在郑州坐诊,我们就赶过来了。”日前,在郑州市中心医院一楼知名专家门诊8诊室,一位来自山西晋城的患者家属激动地说。
这位家属所说的张主任,是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运动医学科执行主任、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损伤科主任医师张晋。“在郑州手术跟在北京没有区别,都是同质化医疗服务。”张晋说,“目前,我接诊的患者,不仅有河南的,更有不少周边省份的,甚至连黑龙江、新疆等地区的患者都坐飞机前来就诊。”
2023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正式获批,这不仅让河南骨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极大地改善了就医体验,也让不少省外患者受益。
目前,我市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多点开花。
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增加新业务、新技术348项,获批科研立项466项,其中,省部级以上141项;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填补空白技术23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1项、省内空白6项。2个省级医学中心、7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10个市级专科诊疗中心和6个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家庭医生团队入户随访
七十五年来,我市坚持筑高强基,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实施公立医院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市级医院26个提升项目全面推进,8家紧密型医共体全部挂牌实体化运行,市县合作共建36个临床重点专科全面启动,15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完成网格化布局,人民群众享受到越来越方便、快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基层基础持续夯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普遍达国家基本标准及以上。94%的村卫生室完成公有化改造,全面消除村级医疗服务机构和人员空白点。遴选17家乡镇卫生院开展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1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被评为省级“五结合实践样板”。
目前,家庭医生智能化签约服务全面推行,成立签约团队2777个,签约居民923.31万人,重点人群签约281万人,让群众拥有身边的健康管家。
近年来,我市医改探索开创了系列标志性、历史性的重大成就,“郑州经验”备受瞩目。全国首个实现城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立法;市县一体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经验做法被国家卫健委专题刊发,成功举办2023中国县域医共体大会;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经验被国家卫健委、省委改革办专题刊发推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被国务院通报表彰;被国家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和试验区、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河南路子”获国家充分肯定;巩义市在中国-世卫组织医改经验交流会和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作县域综合医改经验介绍;金水区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经验被国家卫健委、省委改革办专题刊发推广。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近年来,“健康郑州”建设更是提质提效。市县一体高质量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成“15分钟便民医疗圈”;政府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打通基层就医“最后一公里”;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从6.3张增加到9.0张,所辖市县全部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16.2%提升到32.62%,常住人口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9.51岁,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公共卫生服务更加温暖有力
“瞧瞧,这电影演得可真形象,我以后真的要少吃油炸的东西了。”“可不是,看了这电影,想控制血糖,我的主食还真得控制。”……
这是发生在高新区枫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金秋送健康,家医在行动”大型义诊活动中的一幕。
为给辖区居民带来全方位的健康保障,该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用一台投影仪搭建了一个小剧场,面对面科普健康知识,手把手传授急救技能,还穿插了“我问你答”有奖竞答和义诊活动,受到广大辖区群众的欢迎。
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零距离”的暖心举措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传递健康知识的同时,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潜移默化走进千家万户。
近年来,我市坚持综合防控,持续完善疾控体系,织牢织密基层公共卫生网底,“政府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覆盖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逐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更加温暖有力。
深化疾控机构改革,加快推动基层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11个区县(市)疾控中心完成达标建设。建成病原微生物P2实验室,加快基层疾控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步伐。扎实推进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和检验检测中心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设。
完善多渠道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目前,市级传染病监测预警中心及16个区县(市)(包括港区)监测预警中心已全部完成建设,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不断完善,多渠道、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逐步健全。建设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应急队伍,市级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1支,区县(市)基层传染病应急小分队14支。
以“健康郑州”行动为依托,构建全方位疾病防控网络。截至目前,健康城市全国首批试点;全市农村普及双翁漏斗式卫生厕所被赞誉为“厕所革命”在全国推广。中牟县、新郑市、荥阳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巩义市、上街区、登封市、惠济区、新密市、中原区、金水区等7个区县(市)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市所有区县(市)均达到国家消除碘缺乏病标准;117个氟病村全部完成降氟改水工程;新密、中牟、登封、荥阳、新郑、二七、巩义、上街、惠济等9个区县(市)成功创建河南省地方病防控规范化县。在全市建立了35个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144家筛查实验室、231家快速检测点、12个监测哨点。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从1991年至今,连续33年无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以麻疹为代表的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较低水平。
同时,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设置疾控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公共卫生科;设置网络直报点358个,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全市覆盖。
新生儿疾病筛查
中医药事业跃上新台阶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
今年2月27日,全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大会在我市召开,吹响了我市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担使命、起高峰的号角。
4月12日,首届郑州岐黄·中医药发展大会、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理事会成立大会,按下我市中医药发展的“快进键”。
7月6日,在市卫健委主办、市中医院承办的“中原岐黄高端论坛(第四期)”上,仝小林名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室正式揭牌。
回望历史,作为岐黄文化发祥圣地、《黄帝内经》思想理论形成地、中华医祖岐伯的第二故乡,我市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药材资源丰富,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赓续文脉。多年来,我市以传承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建章立制、产业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硬核举措,推动中医药强市建设形成浓厚氛围、呈现良好态势。
在基层中医药网底建设上,遵循“市联县、县带乡、乡管村”原则,组建中医医联体5家、县域中医医共体4家。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227家,确定中医阁建设单位300家,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通过持续开展基层中医药人才适宜技术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规范开展6类10项、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至少能够规范开展4类6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目前已累计培训2510人次。
在建立健全全市治未病网络体系方面,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25家;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脊柱侧弯、肥胖等中医适宜技术防治试点,推动中医药防控技术、中医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等。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根据辖区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设置不同类别的中医药服务包。为老人提供家庭用药和康复指导、中医药保健指导等服务。
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医中药进万家”活动及中医药健康集市,设置专家义诊、中医特色项目体验等内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特色服务。
2023年,我市成功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2024年,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目前,全市引进中医药领域院士、国医大师等高层次人才10名,遴选确定中医药骨干人才100名、青苗人才200名、中医药特色康复骨干人才培养对象667名。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正式获批,在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1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培育单位)6个,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7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14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4个。
全方位呵护“全周期”健康
为了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医改发展成果,针对妇女儿童、困难人群以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我市精准施策,全方位呵护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
七十五年来,我市始终高度重视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着力实施妇幼健康工程,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标准化建设,儿童保健和妇女保健服务,新生儿筛查、“两癌”筛查等。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7岁以下儿童眼保健及视力检查覆盖率达90%。试点开展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项目,推进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推进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工作。高度重视新生儿筛查、“两癌”筛查等民生实事,近三年,累计完成免费新生儿两病筛查约28万例,免费新生儿听力筛查约28万例,免费新生儿35种遗传代谢病筛查约25万例,免费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约25万例,免费产前超声筛查约27万例,免费产前血清学筛查约20万例,免费产前诊断约7583例,免费宫颈癌筛查约15万例,免费乳腺癌筛查约15万例。
针对“银发族”,我市加快建设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市县乡村”四级老年健康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建成市级老年健康指导中心1家、区县级老年健康管理中心15家、乡级老年健康服务中心30家、村级老年健康服务站48家,建立老人健康档案数据44606人。积极探索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试点,全市医养结合机构达47家,设置医疗床位3677张、养老床位8645张。持续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建设,建设安宁疗护中心65家、床位1200张,实现区县(市)全覆盖,安宁疗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微改革”提升就医幸福感
“没想到,周二手术,周四就出院了!”昨日,在市中心医院“一站式”住院服务中心,患者李先生感慨地说。
“以往患者办理入出院手续,需要反复排队、来回奔波,等待手术时间也长。”该服务中心护士长王春又说,“实施‘一站式’服务后,大大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减轻了负担,提高了床位周转率。”
会诊转诊一站式服务、院内智能导航服务、门诊医技检查24小时内完成……近年来,聚焦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我市推行“便民就医少跑腿”“便民就医优流程”系列举措,以“微改革”推动服务质量和行业作风双提升。
针对就医难点、痛点,我市全面推进日间手术服务,成立日间手术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开展日间手术病种418个、术式804个,去年累计开展4.6万例,占择期手术总数的18.1%。
目前,全市7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施“门诊综合服务一站式”,42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行“入院服务一站式”,57家二级以上西医医疗机构全部接入“河南省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开展“检验结果线上互认”;37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日间(手术)医疗服务”,42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入驻“豫健护理到家”服务平台,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
“这几天感觉怎么样?药有没有按时按量吃?”日前,在二七区苇岸人家小区张大爷家中,冯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陈慧琳一边对卧床的老人嘘寒问暖,一边按规定逐项为他进行家庭巡诊。
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城市,去年9月,我市率先启动“家庭病床”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定点机构207家,累计建床1311张,有效节约了医保资源,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为让“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我市实施“智慧健康”工程,医疗健康信息实现互通共享,开展预约挂号、诊间支付、床旁结算等服务,以及电子健康卡、医疗地图等多项应用惠及群众,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更省心。
加强数据共享与整合,建立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目前,已对接45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实名居民健康档案覆盖1110余万人,累计归集数据96.17亿条,其中,诊疗42.70亿条,公卫1.90亿条,其他数据51.57亿条,全部实现市域内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检查检验结果的共享互查,37家完成与省平台对接开展线上互认工作。建成远程诊疗中心23个,累计开展远程诊疗千万余例。
以需求为牵引,探索创新健康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健康领域应用。市儿童医院基于大模型的智能诊疗平台,为超过30万名患者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市中心医院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推荐机制,使得医生在签署医嘱时,能够获得疑似诊断、治疗方案智能推荐。市中心医院的智能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医疗的构建和应用、郑州人民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数据资产分类分级方法实践被国家卫健委评选为数字健康典型案例。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李卫林表示,今后,我市将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按照国家、省深化医改安排部署,聚焦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等重点改革任务,探索创新、真抓实干,加快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郑州力量。
本报记者 汪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