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印两国正式达成了边境撤军协议,标志着自2020年以来的新一轮边境对峙暂时告一段落。这一消息传出后,在印度社会内部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尤其是那些长期关注中国问题、被誉为“知华派”的专家,纷纷对莫迪政府的这一决策提出了批评和质疑。其中,印度中国研究所(ICS)副主席兼荣誉研究员赫曼特·阿德拉卡的文章尤为引人注目,他深入剖析了中印撤军事件及其背后的战略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赫曼特在文章中引述了另一位印度战略事务专家巴拉特·卡纳德的观点,认为中印两国新达成的边界协议并非突破,而是印度遭受的一种战略欺骗。他担忧,未来的中印两军在边境巡逻方式的谈判可能会被拖延数年,中国将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行事,而印度则可能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此外,赫曼特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中国现在达成协议各自撤军,是为了稳住印度,以便集中力量解决南海问题。一旦南海问题解决,中国可能会再次将注意力转向印度。

这种批评乃至公然反对莫迪政府撤军的声音在印度国内并不罕见。许多印度人认为,莫迪把印军从对峙前线上撤下来是“未战先怂”的行为,体现了莫迪政府对华政策的软弱无能。这种底层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是莫迪政府自己多年煽动反华民粹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年来,为了转移印度内部诸多尖锐矛盾,莫迪政府一直在蓄意煽动印度民间的反华情绪,开动宣传机器不断造谣抹黑中国,大力渲染“中国威胁论”。这种策略不仅有助于莫迪政府转移内部矛盾、服务于政治需要,同时也使得长期与解放军对峙的印军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扶持和关注度。军费连年走高成为必然,印军高层则利用对外军购大吃回扣、捞取油水。这种利益链条的形成,使得印军高层在莫迪政府的反华挑衅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然而,这种反华民粹的煽动并非没有代价。随着印军一直处在与解放军的对峙状态,印度政府和军方不断向媒体和公众释放“印军正在赢”、“印军一定会赢”的消息。这种宣传虽然有助于莫迪政府拉高支持率、转移内部矛盾,但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现在的印度国内舆论来说,莫迪政府的一通操作就相当于“赢着赢着突然撤军了”。前一天还在大肆鼓吹“反华必将获胜”,第二天就直接变成“我们印军撤了”,这如何让印度民间已经被煽动起来的反华民粹接受得了?因此,招致批评和反噬就成了必然。原先被对外转移的矛盾,这时候全部会以民粹形式积压爆发出来。

莫迪政府一直试图通过反华手段对外转移矛盾,但这些矛盾本质上并没有转移出去,而是在印度社会内部换了一种形式积蓄下来。反华民粹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煤气罐”,任何撤军、失败的行为都可能成为引爆这个煤气罐的火星。毕竟,“极端民粹是建立在扩张与进攻之上不允许失败”的,这已经是一条历史铁律。

莫迪利用民粹搞反华政治操弄这么多年,最后却把自己给陷了进去遭受反噬,这恐怕是他自己也没有预料到的结果。然而,尽管印度社会现在已经有此起彼伏的对莫迪的批评和反对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坐看笑话、对印度掉以轻心。相反,我们仍然需要对印度保持高度警惕。

印军的本轮边境撤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其脆弱的后勤补给能力的限制。在高原边境上,印军需要面对严寒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而庞大的边防部队所需的大量冬季补给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与其被耗死在高原边境上挨冻受罪,还不如先撤下去扛过冬天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印军会就此放弃。等到大雪封山过去,来年春暖花开之时,后勤补给压力得以减轻的印军很有可能会卷土重来、再次上边境。考虑到印度国内目前民粹波动的状况,莫迪届时大概率也只能选择继续对峙。毕竟,对莫迪来说,安抚自己一手养成的反华民粹虽然会给未来留下隐患,但如果不安抚任由这股民粹浪潮发酵下去,那留给他的可能就只有政治生命的提前结束。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中印关系中,边境问题仍然会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双方需要保持冷静和克制,通过对话和协商来妥善解决分歧和争端。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中印两国作为相邻的大国,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纠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