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如何接受并活用汉字的?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中国殷代。它浓墨重彩地反映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状况。
比如“民”的字源,有人说它表示瞳孔被针刺破的盲眼奴隶。如果该说法正确,这种残忍的状态就通过这个汉字每日传递到我们眼中。每见此字,日本人都会想起此情此景。
不过,在今天的生活中日本人将其用在“民主”“民族”等词时,已经很少意识到这一起源意义了。
日本人正式接受汉字是在楷书确立之后,也就是汉字本义发生巨大变化之后的事情了。
公元6世纪到7世纪是日本的推古朝。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正式从邻近的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接受儒教、佛教、道教等思想和宗教,而一直在其中充当媒介的就是文献中的汉字。
汉字还影响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若干世纪之后,幕末和明治时代的日本人在接受西洋文化之际创造了高度抽象的文化性新汉语,其原点就是这一精神世界。
从模仿中国镜子制成的仿制镜上可以见到变了形的仿汉字,可见,日本人最初将汉字视为一种神秘的图案。
随着渡来人来到日本,日本的祖先逐渐学会了破解中国人书写的汉文,也获得了主动破解汉文意思的方法。
然而,汉文毕竟是古代汉语,与日语的语法构成迥异。于是,按照日语语法撰写的变体汉文出现了。
假借汉字来表达和语(和民族的语言),实现了汉字的日本式读法。这种做法在朝鲜早已有之,是渡来人教会了日本祖先这样的汉字使用方法。
日本从汉字中剥离了意思,将它发展为用于表音的万叶假名。这种方式,是中国在翻译佛经、接受外语之际已经用到的。
万叶假名照搬了汉字纷繁复杂的形态,因此后来越写越简,变为“草假名”。可以说,这是人们减少书写劳力、实现“书写经济性”的结果。
简写越发加剧,应运而生的是新的表音文字-平假名,至此,日语终于实现了如实书写。
与此同时,片假名也从万叶假名的某一部分即“片”侧诞生,形成了另一个表音文字体系。
汉字的字形本身是从中国和朝鲜传来的,另一方面,又涌现出了日本独自变形后的产物。
当人们认为中国和朝鲜传来的汉字不够用时,就赋予汉字新的用法,有时甚至模仿中国汉字的组成方式来创造新的日本产汉字,于是日本的“国字”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国字中多见与日本独特文化相关的文字,如日本酒中的“糀”“酛”,日本刀中的“錵”“鎺”等。
国字虽然自诩为日本制造,但也不乏一些此前中国已有的汉字。这种分别出现的文字凑巧雷同的现象被称为“撞车”。
撞车现象也会出现在同一语言中。比如汉语的“說”原本表示喜悦的“悦”和说服的“说”两个完全不同的词义,为了避免撞车,才改变了前者的部首,将其变成了“悦”。
汉字在字种和字体上的日本化,除了表现在假名的出现外,还表现在汉字的发音上。也就是说,汉字虽然影响了日语,但在日本,最终还是趋于日本化。
原本在日语中,浊音、拨音和促音并未被确立为音韵,后来大量汉语随汉字传入,这些外来音融入日语之中,和语才逐渐采纳了这些音韵。
另一方面,汉字的音读也逐渐向和语的发音靠近。四声等汉字发音特有的声调在日本几乎全部消失。此外,一部分汉字还出现了可以靠偏旁类推的惯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