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不但承继家业,更重要的是他能做大做强。

作为承继守业者,其行事与创业不同。创业的团队都是自己带出来的,威信是打出来的。

承继守业之人,首先要获得原来团队的认可,团结新老队伍。团结新老队伍,需要非常好的融合协调能力,换句话说,就是需要领导者有非常柔软的身段。比如,张昭、秦松、周瑜、程普等重臣,都是哥哥孙策留下的人才;老将军程普甚至在父亲孙坚时代,就已经在战场立了军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中的孙权。图片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带好、用好、管好这一批人非常不容易。“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是一种信任、倚重,更是一种领导智慧。江东诸人只有团结在孙氏旗号下才能凝聚成一个命运共同体。

比较起来,刘璋就不行,他不能团结益州士人,甚至变成了傀儡。袁绍、刘表二人更是如此,他们的后代争权内斗,关键是没有一个儿子的能力超迈众人,能够掌控局面。这方面看,孙坚的儿子中,孙策之后还有孙权,显然是更胜一筹的。

这是孙权的第一个能力,对新老队伍有协调力、掌控力。

第二,包容心和忍耐力。

赤壁之战前,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文官首辅之臣张昭、秦松是有私心的,他们担心如果不早早投降,会玉石俱焚。所谓投降,按照曹操的说法,就是归附中央。因为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就代表中央。是周瑜与鲁肃,加上诸葛亮的意见,坚定了孙权抗敌的决心,最终孙刘联军取得胜利。但是,孙权并没有因此就冷落张昭和秦松,依然倚重他们。这就是胸襟。

孙权识人用人,有他的一套方略。对于周瑜,他肯定其胆略过人,赤壁之战,开拓荆州,建立伟业。但是,孙权在赤壁之战中,派周瑜主持前线军务的同时,又派老将程普牵制周瑜,形成制约。

对于鲁肃,孙权肯定其见识超群,并举二事为证。一是榻中对,公元200年,年仅18岁的孙权初即位,二人初次见面,鲁肃论及发展大略,谋求帝王之业,此是一大快事;二是曹操大兵压境,张昭、秦松等人都主张投降,只有鲁肃力主抗击,劝孙权召周瑜总领兵事,最终获胜,这是二大快事。

孙权说鲁肃也有错失,认为鲁肃力主借荆州给刘备的事,是其明显失误;当刘备不愿意归还荆州之时,鲁肃向关羽讨要不成,说关羽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是鲁肃“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孙权说,瑕不掩瑜,我并不苛责于他。孙权还赞赏鲁肃带兵,军令严肃,路不拾遗,有完美的法令制度。

孙权在对诸葛恪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他说:“夫不舍小过,纤微相责,久乃至家户为怨,一国无复全行之士也。”意思是,不容忍部下小的过失,做错一点事情就批评指责,时间一长,人人都埋怨不满,全国都没有一个完美之人。这可能是孙权用人的底层逻辑吧。

孙权第三个方面的优点是在对外关系中身段柔软,通权达变,不像刘备有时还被“政治正确”绑架。

三国的外交纵横中,东吴的身段最柔软,联刘抗曹,或者是降魏抗刘,端的看国家利益,没有个人感情。赤壁之战前的事情不说,赤壁之战后,孙权与曹操有过多次交手,互有胜负,但是,如果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或者损害,孙权从来不吝惜与刘备翻脸。孙权有多次投降曹魏的举动,又有多次与蜀汉盟誓的事情,一切皆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当初刘备借荆州,一是因为刘备赤壁之战确实有功,二是鲁肃力主孙刘联盟,对付北边的曹操,把刘备当作看家护院的帮手。其实,刘孙两家对于荆州的归属,有完全不同的理解。214年,刘备取益州,孙权就嘀咕着荆州的事情。鲁肃死前,由于曹操在汉中的行为威胁到刘备,刘备做出让步,孙刘两家分荆州为二,东边三郡归孙吴,西边三郡归刘备,算是暂时熄灭了争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像,图片来源:中国历代人物图像数据库

219年,刘备拿下汉中,称汉中王,关羽在荆州地区采取配合行动,猛攻襄、樊,意欲从陆路上打通荆、益。孙权不想刘备在中原得计,更想乘刘备无暇东顾,将其势力从荆州彻底清除出去。

司马懿看出了孙权心中的小九九,其时曹操正因为关羽咄咄逼人的攻势头疼,迁都的念头都有了,司马懿献计曹操联孙制刘。于是,孙曹一拍即合。孙权与曹操暗通款曲,结果关羽丢了性命,东吴得了荆州。

不久,曹操去世,时在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当年十月,曹丕禅代称帝,次年八月,孙权遣使向比自己还年轻五岁的曹丕称臣,表文极尽奉承讨好,使得曹丕大悦,封孙权为大魏天下的藩王——吴王。

对于孙权的甘做藩臣,曹魏阵营的人看得很清楚,无非是权宜之计,防止刘备报仇时,“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孙权面对曹丕派出的使者浩周,信誓旦旦,说是绝对诚意,甚至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解释,指天发誓,绝无二心。

及至夷陵之战蜀汉失败,孙权解除了困境后,马上不认账了。曹丕大怒,派大兵征讨,孙权又卑辞上书,请求改过自新,说:“若陛下认为我罪在难除,不能原谅,臣当奉还土地民人,把我流放到交州(今越南河内)去,终其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夷陵之战行军图,图片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同时,孙权又与上过当的魏国使臣浩周写信:“欲为儿子孙登求婚曹魏宗室,会派我弟弟和张昭随孙登一起来求婚。”说得跟真的一样。你看孙权的这些手段,说谎不眨眼,什么词都讲得出来。

但是,这次曹丕不上当了,决计亲征东吴。孙权自知“说鬼话”不行了,于是一方面发兵临江拒守,另一方又厚着脸皮通使蜀汉,以求联合。蜀汉这时候已经没有力量再战,与曹魏又不存在和解的可能性(所谓“汉贼不两立”),只好接受了东吴的和平使者。

在刘备死前,蜀吴已经实际和解。223年,刘备驾崩,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实际主持朝政。诸葛亮主动遣使东吴修好。于是东吴与蜀汉又维持了四十年的和平,直到三国局面的结束。

陈寿《三国志》这样评价孙权:“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意思是说,孙权能忍辱负重,能任人唯才,崇尚计谋,像当年的越王勾践一样能屈能伸,所以能割据江东,成就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个评价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