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上映的抗美援朝影片《长津湖》,打破了中国多项影史纪录,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这部影片,让无数观众为之落泪,艰难的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拐点,为最终的谈判奠定了基础。

在长津湖战役中,无数的志愿军战士用超乎常人的意志击败了敌人,有这样一位战士,他才17岁,却在战斗中失去了双手、双脚和左眼,他是一级伤残军人,却放弃了特护待遇,回到了家乡,他后来的生活怎样?

这位战士的名字叫朱彦夫,朱彦夫出生在山东沂源县,年幼时家里贫穷,他连棉衣都没有穿过,14岁朱彦夫就参军入伍,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时,朱彦夫才16岁,但勇敢的朱彦夫只身炸毁3座碉堡,在战场上,他不怕流血,拼命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场负伤

1950年11月,朱彦夫作为26军77师230团2连的一名战士,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准备投入艰苦的东线战场。

由26军、20军、27军共同组成的9兵团,本是准备用来解放宝岛的,战士们大多来自华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对高寒的北朝鲜地区缺乏适应,但战况激烈,战士们身着单衣上了战场。

战士们在战场上首先面对的就是零下十几度的酷寒,但战士们没有退缩,9兵团按照计划,迅速向长津湖地区开进,到达长津湖后,气温已经降低到了零下三十度,风雪交加,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士们穿着单衣,要在复杂的山林间与敌人进行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要面对的是,美军的王牌部队,装备精良的美军陆战一师,陆军第3师,陆军第7师,约十万余人,美军最差的装备也是卡宾枪,我军士兵用的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步枪。

朱彦夫所在的连队负责坚守250高地,他们要面对的是美军强大的火力进攻和空中支援,美军每天用炮弹轰炸阵地,250高地被削去了几十厘米,地上的土中肉眼可见无数的弹片,战斗十分艰苦,双方在阵地上展开争夺,朱彦夫所在的连队抵挡了美军的数次攻击,但连队伤亡惨重,战至最后全连仅剩下了朱彦夫一人,朱彦夫仍然死守阵地,不停的换位射击,朱彦夫正在上子弹时,一颗飞来的手榴弹爆炸,一声巨响过后,朱彦夫昏死了过去。

身负重伤的朱彦夫被两名志愿军战友发现,紧急送往医院治疗,在长春的医院中,朱彦夫经历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医生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当朱彦夫醒来时,他悲伤地发现自己失去了四肢,左眼也已经失明,右眼视力模糊,朱彦夫有些绝望,他想过放弃。但是一场报告会,却改变了他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志愿军

与命运抗争

1952年清明节,身体渐渐恢复的他参加了一场跟学生们分享自己战斗经历的报告会,热烈的鼓掌声和场下期盼的眼神,让朱彦夫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有人能够理解战士们的壮举,为什么我不好好活着呢?

想到这里,朱彦夫决定回家乡,本来组织安排他在泰安的荣军休养院休养,但不服输的朱彦夫决心要像战士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彦夫

改变家乡风貌

朱彦夫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沂源县的一个小山村,家乡人都知道朱彦夫是为了国家失去了手脚,大家都很同情他。但让村里人更敬佩的是,没过多久,他们看到了装着假肢艰难行走的朱彦夫。

没人能想到朱彦夫为了自理生活背后所付出的艰难,几个月的时间,他砸碎了100多个碗,换得了自己能够重新端起饭碗,摔伤90余次,换回了自己重新走路的机会,不断的失败中,朱彦夫越挫越勇,与命运搏斗,成为了胜者。

大家都以为朱彦夫的奇迹,就到此结束,朱彦夫已经得到了重新生活的力量,有了家庭,该享受幸福时光了。但朱彦夫却有着更大的想法。

1957年,在村里人的支持下,朱彦夫当选了村支书。当时贫穷困扰着人民,朱彦夫知道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贫穷的困境,就要让村民的文化水平提升,学会读书识字。朱彦夫与母亲商量,想用自己薄弱的抚恤金置办图书室,但母亲却不同意,家里已经艰难度日了,这样一笔支出,哪能负担得过来呢?朱彦夫用不吃不喝回应了母亲,无奈的母亲只得答应了他的要求。

朱彦夫办好了图书室,却发现来看的村民却寥寥无几。原来村民们识字的人数都不多,又怎么会有人看书呢?

朱彦夫想到这里,又拿出抚恤金办起了夜校,没有老师他自己当老师,教村民识字,他用两只残缺的臂膀支撑着在黑板上写字,每天拄着双拐风雨无阻的为村民上课。有一天大雪天,村民等了一会发现朱彦夫没有来,想到他的身体,赶忙出去寻找,在一个上坡处找到了摔倒的朱彦夫,村民们含着眼泪将朱彦夫背回了学校。

2年多的时间,朱彦夫的夜校出了100多名学生,各村的会计都是从他这里走出来的,提高了村民的文化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彦夫

朱彦夫所在的张家泉村用水一直很紧缺,村里的村民连吃水都是难题,更别说浇灌田地,要挑水就要去几里山路之外,如果去的时间晚,可能剩下的都是泥水汤。为了解决难题,朱彦夫想去勘察地形,但他知道白天出去,就有好心村民要搀扶他,为了避免给别人添麻烦,他总是晚上出去,他的眼睛不好,加上腿脚不好,一条五六米宽的沟,让他吃尽苦头,爬上山,想要下山,对朱彦夫来说更加困难,朱彦夫干脆心一横,滚下山坡,他转遍了附近的山坡,询问无数的专家找水源,找到水源后,朱彦夫又天天盯着打井,好不容易出水了,朱彦夫又不放心想到井底看看,看完后朱彦夫放下了心,想卸掉假肢休息一会,却发现假肢与泥水和汗水已经被冻在了一起。

经过一个冬天的努力,村民们终于有了一口大井,吃水问题得到解决,朱彦夫此后领着村民修了水渠,用来灌溉田地。

1982年,朱彦夫患上了肝炎,转眼,他在村支部书记的位置上干了25年了,朱彦夫知道自己的身体更虚弱了,他主动辞去了村支部书记的职务,家人们都松了口气,认为朱彦夫终于要过起自己的生活,颐养天年了。

但朱彦夫又将目光看向了一个新的领域,他想写书。他又想起了205高地上指导员高新坡给他留下的嘱托,“如果能活着回去,要把战友们的英雄壮举写下来,留给祖国和人民”,朱彦夫没忘记,但现实的困难又摆在眼前,他自己的文化水平也不多,入伍前他家里贫困,没有上学的条件,仅有的文化都是在创办夜校时努力学的,写书对他来说像一座难翻的大山。

但朱彦夫没有放弃,没有文化可以学嘛,他买来文学著作,从中学习,用嘴咬着笔和手臂配合写作,为了一个词,他翻字典翻许久,朱彦夫就这样用多病的身体,慢慢的写着。

1987年,当时担任济南军区政委的迟浩田还专程去看过他,得知朱彦夫要写一本书,还鼓励他支持他,朱彦夫得到鼓励信心得到增加,他用了7年的时间写出了一本33万字的书《极限人生》,展现了一种顽强的力量。

真情守护

1996年,病魔又一次袭击了朱彦夫,在一次报告上,朱彦夫由于情绪激动,突发脑梗倒在了讲台上,导致半身瘫痪。得知这一消息的政府,为他在县城建了一间小院,好方便治疗病情。

这并不是第一次为朱彦夫修建房子,早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县民政局局长前往村中探望这位老人时,就发现老人的家中破旧,下雨天四处漏雨,墙壁的一侧还用木头撑着。这位局长马上向组织打了报告,请求为老人修建新的房子,报告批准后,准备动工,朱彦夫却拦着,说什么也不同意,朱彦夫知道大家生活条件都很艰苦,自己不能搞特殊。

但眼看着朱彦夫家的房子越来越破,漏雨厉害,老英雄却不让修,大家都很无奈。1974年,朱彦夫要去外地做报告,为期一个月。朱彦夫离开家,施工队马上就开工,想先修好,再和朱彦夫说,等朱彦夫回来,他却怎么也不愿意搬进去住,经过几次劝说后,老人才同意。

在朱彦夫看来,生命就像一场战斗,他就是那个顽强的战士,不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战士都会勇敢的发起冲锋,打赢战争。命运带给朱彦夫太多的苦难,朱彦夫却顽强的生活,向老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