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5万年前,下草湾人在宿迁繁衍生息,形成江苏境内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8000多年前,顺山集人在此捕鱼打猎。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期环壕聚落,将江苏文明史前推了1600年至1800年……近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文物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2024“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行活动走进宿迁市博物馆,透过一件件文物,探访宿迁“华夏文明之脉、淮河文明之源、楚汉文化之魂”美誉的由来。
坐落于宿迁市项王故里景区内的宿迁市博物馆是座年轻的博物馆,2014年正式对外开放,今年恰逢建馆10周年,并成功获评为国家二级馆。博物馆一楼为基本陈列《宿迁文明发展史》,从“文明开篇,徐淮奠基”“楚汉伟业,郡国重地”“水运要冲,淮北名邑”“社会转型,地域新生”四大部分,展示从远古夏商周时期到至新中国成立时期的宿迁发展脉络,以及宿迁极具地方特色的楚汉文化、酒文化、运河文化。
宿迁地处黄淮平原,境内河湖密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于人类和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文明开篇,徐淮奠基”展厅,记录了“双沟醉猿”“江淮宽齿猿”等古猿化石的发现,表明早在距今约1800万年前,这里就有猿类生物的生存和演变。有趣的是,“双沟醉猿”骨骼上浸透着酒的痕迹,尽管这些猿人可能是饮自然发酵的果酒而醉倒,但也印证了酒都宿迁是美酒生产的天选之地。
展厅内有个复制的“下草湾人股骨”,这根长15.27厘米的股骨同北京猿人股骨相似,专家们确定这段股骨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化石,距今约4万—5万年。这块股骨化石的发现,说明距今约5万年前,泗洪县下草湾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人类的活动足迹,打破了“南方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无原始人类踪迹可寻”的论说,下草湾成为江苏人类乃至中国人类发源地之一。
到新石器时代,宿迁地区原始聚落星罗棋布,顺山集人挖壕筑寨,聚族而居。展厅中有顺山集出土有着“中华第一灶”之称的陶炉复制品。该遗址出土的炭化稻也令人惊叹,这些如黑芝麻一般的颗粒,表明宿迁的先民们在8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人工栽培稻谷技术。顺山集遗址最早的文化层距今8300年,把江苏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600余年,入选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先秦时期,这里是强大的徐国,一度被尊为东夷列国之盟主,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徐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处于领先地位,所铸的青铜器质量高、数量多、技艺精,书写了徐文化中最为精彩的篇章。近年来,宿迁境内先后出土了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为青铜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两汉时期,这里是泗水国的封地。展厅里“泗水王陵——大青墩汉墓”的文物陈列,展示了随葬品“以漆木为主”的重要特色,还原了汉代泗水王国的真实面目。展厅内展示了该汉墓出土的一块“汉白玉韘形佩”,通体洁纯无瑕,扁平长方形状,两侧镂雕“S”形龙凤,是宿迁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隋唐大运河开凿后,通济渠成为联系宿迁与都城长安的要道,从此,宿迁与保障国都经济安全的漕运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元代惠通河开通后,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宿迁也因地处运河要津,屡经考验。大运河见证了漕运的发展,宿迁也成为南北交融繁盛之地,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也见证了这一辉煌。
近年来,宿迁市博物馆深挖地域历史文化,打造精品展览,通过引进、联办、原创等多种形式策划推出各类临时展览百余场,积极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保方针。宿迁市博物馆先后策划“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特展”“石上千秋——淮海经济区汉画像石拓片展”等原创展览,在宣扬宿迁特色地方文化,扩大宿迁市博物馆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教活动方面,宿迁市博物馆积极面向青少年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效应。“我们先后组织开展博物馆之友及研学、七彩夏日、缤纷冬日等多场活动,举办‘千年古韵,乐在宿博’‘非遗传承系列’社教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参加。”宿迁市博物馆馆长高小亮说。2023年,宿迁市博物馆组织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135场,活动场次比2022年增加281%。宿迁市博物馆坚持“文化育人”,让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感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其开展的“钻木取火”“古法造纸术”“投壶”“木射”“剪纸”“烙画”等亲子活动,激发青少年探究传统文化的热情。
“未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着手,来进一步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高小亮说,一是深入搭建博物馆教育的知识体系,结合城市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合理布局,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群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二是增加策划原创展览和社教活动,避免主题单一、思路僵化,在兼备文化和教育功能的同时,突出寓教于乐;三是拓宽博物馆教育的实施手段,深化馆校合作,针对不同学龄,开发和推广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的系列博物馆研学课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摄影 张冬青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