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刘杰) 时光清浅,秋意渐浓,在最美的初秋,共赴一场诗意的教研盛宴。为了加强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与交流,提升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教师们的精心准备下,西安市灞桥区宇航小学智慧课堂全过程展示活动开始啦!
数学组有7位老师参与了本次展示活动。
《一起来分类》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统计与概率中的一节课。赵换华老师结合低段学生的特点,用绘本故事引入,设计多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整理分类的方法。再用身边的物品书本、文具为素材,再一次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结合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描述分类的结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明白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整理书包、整理房间等。同时,也为后续学习数学中的统计等知识奠定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常星月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的《课桌有多长》,重点是认识长度测量的重要工具——尺子,学会用厘米作单位去测量课桌以及各种物体的长度,理解并掌握直尺的刻度,能够准确地读出物体的长度数值。
通过实际测量课桌,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明白了测量要认真、准确,从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刻度“0”开始,另一端对着几厘米,这个物体就是几厘米长。这一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还培养了细心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更多的长度单位和测量知识奠定了基础。
李文静老师执教《数图形的学问》一课,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模拟钻洞实验,数路线、画路线,充分交流、互动。通过讨论交流,体会到有序思考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的“学问”,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不一样的问题。
胡姣姣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胡老师借用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计算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结合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引导学生经历数据的整理、观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达到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的目标。
杨晨华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一课。课堂中杨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环节一结合帮小丑“搭配服装”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并在搭配的过程中感受有序思考,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环节二让学生能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各种搭配方法,比如文字、数字、字母、图形等,体会表示方法的多样化和借助符号表示的简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环节三运用搭配,通过“营养配餐”和“去动物园的路线”,进一步体会和掌握借助符号表示搭配结果的方法,做到有序思考,逐步提高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能力。
寇佳辰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什么是周长》。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放在让学生亲身感悟。首先通过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通过对“一周”的强调初现周长概念;再让学生通过摸、找、比、几种图形的一周,让学生感受到周长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封闭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周长,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接着寇老师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练一练、想一想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整节课都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
孙煜老师执教的是新版教材一年级《一起来分类》。本节课以“一起来分类”为主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动手操作、体验分类过程,理解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分类知识。结合希沃小游戏和情境教学法,课程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任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分类能力和数学素养。此外,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和情境模拟,学生将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体验分类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理解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并能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分类为生活带来的便捷。
课堂中,学生们聚精会神,积极互动,踊跃发言,展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听课的老师们也全神贯注,认真记录,并不时点头称赞。
在评课环节,老师们认真反思了课堂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评委老师结合每节课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最后,吴欢副校长指出:好的课堂要凸显清晰的环节,以生为本,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形成,体现探究推理的过程。
一缕秋风能拂起一池潋滟波澜,一场教研能激起一腔智慧情怀。通过这次展示活动,充分展示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智慧和风采,激发了教师的教研热情,老师们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掌握了教学技巧,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教学能力,在专业化发展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今后,将大家断深耕课堂,努力做好教育路上的“点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