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对于国人而言此一语影响颇深,力有穷尽之人尽微薄之心,力所能及者尽磅礴之力,其间滴滴涓流又或大江大浪同聚之下,方成就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面对时代洪流毫无畏惧、一往无前。维系中国人民内部团结的根源便在于此。
纵观中国历史,每逢神州陆沉、大厦将倾之际必有其现象降临中华大地,向世界彰显中华民族之不屈。然而凡事并非绝对,若是当真中华民族之人皆有此觉悟,那么抗战期间自不必有高达近百万的伪军。
一、国宝流失之罪人
中华动荡之年代,无数有志之士愤而起身,与此同时亦有无数罪恶之人自甘堕落为虎作伥。其间鲜明之对比成就了各自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的后来。
而作为后者,这位华人百岁大寿,183件国宝无偿捐给美国,给国家要450万美元。其间之事,毫无疑问将此人打上了“民族罪人”这一标签,穷其一生挣脱不去。
翁万戈于1936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次年抗战爆发之时,他如多数学者一般选择出国完成学业并且避免被战乱殃及,因此于1938年他赴美到普渡大学留学。然而此后他定居美国,并于1948年把家传收藏打包,经由天津运到上海,自上海运到纽约,远渡重洋于1949年初到了美国。
若说那一时代出国留学一去不返、投身美国怀抱者绝不仅仅翁万戈一人,甚至不乏部分人为美国之军事力量发展做出了举世震惊之贡献。因而真正令翁万戈沦为众矢之的的则是其转移国宝数目之巨大以及价值不菲。亦包括后来对于这批国宝的处理方式实在令人不齿。
翁万戈的收藏以明清文人书画作品为主,包括文征明、董其昌等多位明清文人的书画。其中包括17世纪画家王翚的名为“万里长江”的16米长画轴。画中极具想象力的描绘了中国长江由入海口至其源头,其间绵延数千公里的气象恢弘。
令人殊难想象的则是这一幅宏伟壮阔的《长江万里图》被翁万戈捐赠给了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且翁万戈前后十年间共捐赠21件重要中国艺术作品,《长江万里图》不过其中之一。
《长江万里图》
除此之外,18年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公开宣布,接受了130幅绘画、31幅书法、18件拓片及4件织绣等共计183件文物,时间幅度横跨五个中国朝代。而这一场无偿捐献的始作俑者毫无疑问便是翁万戈,彼时恰逢其百岁大寿之际。
实质上,除却无偿捐赠给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诸多国宝之外,翁万戈的部分藏品亦曾流入中国,但相较之于美国无偿获取,中国有关方面则是花费了很大一番力气。2000年,上海图书馆以450万美元的价格通过中国某国际拍卖公司将翁万戈收藏的542册宋元明清时代珍稀古籍收藏。
两者相较之下,自然可见翁万戈其人,即便站在国家角度其为美籍华人之身份,但是以中华民族之出身来看,将民族之瑰宝葬送国门之外,毫无疑问仅此便是民族之罪人。
不过世间少有非黑即白之人,百岁寿诞前后,除却捐赠美国的国宝文物之外,翁万戈另将《临戴进谢安东山图》以及《杜甫诗意画巨轴》两件瑰宝捐献给上海博物馆。
二、“家藏万卷”之由来
经由上述,抛却翁万戈本人行事之难以定论,其家藏之巨显然亦是骇人听闻的。实质上“家藏万卷书”的背后与翁万戈本人并无太大关系。真正铸就这一切的乃是他的几代先祖,其本人实属承先人之余荫罢了。
翁氏家族“家藏万卷”的开端乃是晚清大臣翁心存,他曾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后以大学士衔管理工部。赠太子太保,亦曾授读同治帝,乃翁氏藏书的始祖。
翁心存
翁心存早年家贫之时迫不得已到当地藏书楼校勘书籍,于此积攒了大量的相关书籍知识与鉴赏水平,后来踏入仕途并步步高升的翁心存因其学识与地位,自然而然积攒了大量的文物。
尤其道光年间社会动荡,不少藏书世家将视若珍宝的文物抛售,而翁心存便趁机“兜底”。尤其是同邑著名藏书家陈揆共4万余册藏书,被他悉数收入囊中,由此奠定了翁氏藏书基础。
翁心存去世之后将已经数目庞大、种类繁多的翁氏藏书绝大部分遗留给了长子翁同书,而随着翁同书的去世,翁心存的所有藏书悉数落在了其三子翁同龢手中。而翁同龢毫无疑问又是翁氏藏书的一位“中兴之主”。
翁同龢
翁同龢乃是两朝帝师,历任朝廷各个重要职位,其中包括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更是当时著名清流领袖。仅凭此或许难知其人权势滔天,作为与李鸿章、曾国藩同一时代之人,其地位相较其两者毫不逊色。
而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失败以及甲午战争的悲壮,亦不乏彼时作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从中掣肘,以致近代史之悲痛。
然而正因其权利达到如此地步,与其父翁心存有着同样藏书爱好的翁同龢亦是大肆访书、购书。且彼时时局之动乱相较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翁氏藏书于翁同龢之时彻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至于此后之人,普遍是继承祖宗余荫的“保管者”。
三、与翁万戈截然相反之人
实质上在翁同龢去世之后,遵从他的安排翁氏藏书被分散成为了两部分,其中作为精品的便是为翁万戈所留存辗转至美国的一部分。至于另一部分则是辗转至翁氏子孙翁之熹手中。
解放之后,北京图书馆工作人员劝翁之熹将藏书归公,翁之熹思虑一番之后慨然答应。由此这一部分翁氏藏书尽数被收藏于北京图书馆。其作为与翁万戈之间高下立判。不过真正能够与翁万戈之事迹产生鲜明对比的,莫过于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
作为“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其家室优渥自不必多提,而这位著名富二代却痴迷于文物鉴赏与收藏,并倾尽毕生之力在保护中国文物上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不乏有人称“张伯驹捐出一个家,铸就半个故宫博物院”。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张伯驹与张大千、徐悲鸿、启功等多人被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项委员,其工作任务以及目的便是将此前清宫遗留而出的诸多国宝再度想办法收回。而在这一过程之中,张伯驹屡屡建言献策,不遗余力的投入到了保护国宝的工作之中。
“宁收一件精品,不收若干普通之品”张伯驹素来有此主张,因此每逢精品文物在市场之中抛头露面,他务必会向故宫博物馆推荐,促就国宝之回收。而在这一过程之中,他亦是“自掏腰包”颇多。
范仲淹《道服赞》现世,经由张伯驹几度斡旋,最终商定以黄金110两卖给故宫博物院,以及《游春图》亦是他建议故宫博物院进行收购。然而面对两件瑰宝,故宫博物院表示经济捉肘见底,有心无力。
因此为了避免国宝流失在外,张伯驹变卖房产以及妻子首饰,以倾家荡产之力购置两件国宝,并在此后悉数捐给了故宫博物院。纵观张伯驹一生之捐赠绝不仅仅“半壁故宫博物院”包括部分其他博物馆受益其中。
张伯驹捐赠之文物达到118件,其间一如他挑选文物的目光一般宁缺毋滥,几乎每一件皆堪称绝无仅有的国宝级别。而被誉为“中华第一帖”的《平复帖》亦是其中之一,关于张伯驹与此帖之间亦有一段广为人知的故事。
1941年,一起轰动一时的绑架案在上海发生,张伯驹便是被绑架者。至于绑架者的身份乃是汪伪特务组织,他们以张伯驹性命要挟其夫人潘素索要300万。
彼时张伯驹的家产实质上已经悉数成为那些字画,然而当潘素执意要求见张伯驹一面之时,却被他告知字画文物绝不能动,尤其是《平复帖》。如果以变卖字画作为赎金,他宁愿不出去。由此整整僵持8个月左右,以至于赎金缩减至40万,张伯驹才被赎了出来。
后来张伯驹离开上海来到西安,此后多年间夫妇辗转于北京西安两地秘密运输国宝,尤其《平复帖》恐发生意外,将之缝进被子里悄然带出北京。
对于自己一生之作为,即便旁人如何称赞,张伯驹仅有一句话“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此一句所呼之欲出的是张伯驹对于中国文物保护工作一片赤诚,那么与此同时回过头来再看翁万戈,两者之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生而为人,无有非黑即白,但两两相较自能够高下立判。翁万戈的所作所为虽是属于个人行为,但是毫无疑问的则是其间对于国家与民族造成的重大损害。
我国文物流失在外者不计其数,将之逐步收回乃是几代中国人殚精竭虑之心血,而翁万戈一举便是将这一进度向后推迟很远一段距离。总而言之,中国之强盛在于万众一心,汇聚滴滴涓流成江河湖泊,爱国之心应是生而为人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