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编发现很多招聘的新闻,阅读量轻松突破上万甚至上十万大关。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难道当前的就业形势真的已经如此糟糕了吗?让我们一探究竟!
01 今年就业形势真的很差吗
“今年是历史上就业最难的一年,也可能是未来最容易的一年。”
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 1179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考人数高达1353万人,肉眼可见的十年内,依然有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
毕业人数创下了历史峰值,而用人单位能提供的岗位却少的可怜。截至2024年3月底,我国企业注册量是4000万家,而根据Boss直聘发布的数据,目前有350万家企业入驻该平台,而其中活跃、稳定提供招聘岗位的较往年明显降低——绝大多数企业收紧了招聘需求,且相当多一部分企业正在不同程度的裁员。
今年五月份,多家头部公司宣布裁员。阿里巴巴五月中旬发布财报称,减少员工一万四千人。京东5月21日裁员一万二千人;联想集团财报称,减少员工7500人;理想汽车裁员18%,至少5600人;一汽大众佛山工厂裁员近17%;广汽本田已减少1700名员工;上海外企思爱普公司裁员1700人......
(某985院校就业数据)
(某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23年6月,我国16~24岁人口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为21%,为自从2018年公布这项数据以来的历史最高(这意味着,每5个城市里的年轻人就有1个没工作)。
而北京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张丹丹在财新网发表研究文章《可能被低估的青年失业率》,根据她的测算,在2023年我们的失业率已经到了46.5%。而2024年,这一数据可能更加严重。
前段时间,学长参加了师门聚餐,饭桌上大家一起交流了就业情况。从身边统计学角度来说,学长的同门不乏发表核心期刊、名媒大厂实习拉满的优秀研究生,但即使是这样,有一半的应届毕业生同门仍尚未落实工作,去年毕业的师兄师姐还有多位正在“居家考编”。而已经签约的同门里面,绝大部分都没能拿到满意的offer。
2024,就业确实很困难。
不要怕如何突围!
一、关注社会环境,掌握就业形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高等教育与市场脱节、新技术或新理念的应用、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或职业规划不合理等等,我以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来简单举例: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在持续上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这一数据突破1000万大关,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在此之后,高校毕业生人数这一数据仍持续上升,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79万人,比2023年又增长了21万。根据在校人数统计,未来三年预测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数据,分别是2025年的1200万、2026年的1240万和2027年的1300万,之后10年仍然会保持逐年递增的趋势。从高校毕业生人数上看,未来一段时间,整个就业环境的竞争会更加的激烈,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或许,早准备、早择业、早就业可能是应对就业竞争、环境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再来简单讨论一下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传统行业从事重复性事务的工作岗位现已被自动化取代,如客服、流水线工人、数据处理岗位等;近些年将有更多的行业和岗位被人工智能系统所替代,如节目主播、视觉设计师、金融分析师等;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行业和岗位受到影响。人工智能不仅导致传统行业的相对简单工作的就业岗位减少,对从业者造成就业压力,更是对未来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从业者,需要掌握更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方法,未来从事高度创造力、判断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的岗位,否则,从事相对重复、简单的岗位很容易被优化替代。
二、树立正确就业观,破解就业难困局
虽然宏观层面的就业困难重重,但对大学生个体而言,仍然是有广泛的空间和机会,但前提是让自己在大学期间养成较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持续保持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广泛的需求中把握机会,拼出较好的就业态势。对于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我个人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正确自己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应利用在校期间充分的认识自己,简单来说就是知道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知道自己在职场生活中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知道自己对工作岗位的关注点和不能接受的地方等等;同时需要客观看待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确定自己适合的行业、职业和工作岗位,顺应就业形势变化,避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人职不匹配的情况。
(二)选择正确的工作职业类型。职业类型可以概况的分成编制类单位、企业类、自主创业类,大学生应该思考你在什么类型的单位中成长速度相对越快。编制类单位对学生考试能力、面试能力有较高要求,目前大量985、211高校大学生前赴后继,若以高考水平为衡量依据,需要合理评估自身上岸概率;不妨选择自己学校(专业)优势的方向,来筛选适合自己的单位,否则年复一年的考试会让自己就业的成本太高。在企业中也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岗位,一般来讲具有核心职业能力(如:社交能力、团队能力等),善于运用复合技能的同学更加适合业务岗位;而专注自身专业,喜欢在研究领域中钻研的同学适合技术岗位。只有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并收获满足感。
(三)用能力把握求职主动权。持续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以上能力是个人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要素。此外,在求职过程中也要掌握一些求职技巧,无论是笔试、面试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结构化面试中如何分配作答时间、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发表哪些观点会让hr眼前一亮、单人面试中如何把握聊天主动权展示自己所长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多次投递简历、实习实践、求职中这种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总结经验,才能掌握的,届时到你的意向单位应聘中,才能更好的把握机会,更好的扬长避短,更有机会进入意向工作单位。
二、打工潮或许将彻底终结,理想的工作也不好找
展望未来,未来只存在两种生意: 一类是资金充足 、专注于重资产运营的大公司,另一类则是小而精致、轻资产运营的初创企业。未来几年,众多商家和企业或将消失,而五年后,不少职场中产或将面临严峻的社会淘汰。
事实上,就业已成为一大难题,即便找到工作,薪资也可能远低于预期。
理想中的工作压根就不存在,因为工作的本质是为公司创造效益,而非实现个人梦想。
同样,薪资也常不尽人意,它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职场中,付出与回报往往不成正比。
大街上的工作,薪资大多在四五千元左右,高薪往往伴随着高压或恶劣环境。
为何薪资普遍偏低?因为这是维持生计的最低保障。
有人称每月能节省一两千元,但面对高昂生活成本,这些积蓄又能维持多久?
这些节省的几百上千块,不过是换取些许心理慰藉,让你有勇气继续前行。
一旦遭遇紧急情况,这些钱往往无济于事。
大城市薪资较高,但生活成本也水涨船高,收支几乎持平。
小企业支付薪资,只为让员工继续工作,而非提供舒适生活。
互联网大厂薪资稍高,但已将员工身心健康代价纳入进去。虽然薪资看似诱人,但员工付出的代价更为沉重。
我始终认为,职场并非避风港,绝大多数人无法仅凭工作实现财富自由和生活理想。
对于普通人而言,摆脱职场内卷和失业危机的关键,在于尽早掌握独立盈利能力。
中年危机的根源,在于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生产资料,缺乏稳固的经济基础。
三、单干就是普通人的出路
为何超级个体在当今时代能大放异彩?因为时代变了,超级个体的诞生条件已经非常成熟。
在数字化浪潮中,未来将有更多需求被挖掘,只要你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赚钱将不再是难题。
在存量市场中,服务与温情至关重要。将服务融入产品设计,提供解决方案与商业模式,将如摇钱树般带来财富。精心打造个人专属产品,掌控所有业务环节,拓宽视野,保持耐心,三五年间足以成就一番事业,并吸引志同道合者支持你。
无论是现实还是网络,基础设施都已系统化、完善化。
十年前,教师仅凭授课能力,或许只能成为优秀教师。
但如今互联网发达,如果你有真才实学,可以在网上授课,无需拉人、开班或推销。
若你能制作课程,可录制后放在网上销售,众多平台可供选择,关键在于课程质量。
过去人们追求大公司发展,因为公司能提供资源,但现在互联网上资源无处不在。
老板常说你不干有人干,你也可以说,你不帮我自有平台相助。
你的整个变现过程,都可自主掌控,无需依赖他人。
只要赢得一人信任,他便能将你推荐给数千人,大数据就是你的推广者。
下一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以AI为主导。
有了AI,你或许能以一己之力完成十人的工作。强人工智能可能很快诞生,关键在于你当时所处的位置。
若你在公司上班,可能被AI优化裁员;但若你是超级个体,它将使你更加强大。
你可以选择一个热爱且愿意坚持的事业,因为生产力不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生产出受欢迎的产品。
一个人与世界谈判的筹码是能力,而非道德或情感绑架。
我身边有许多超级个体,他们与机构以合作形式相处,纯粹互利共赢,不涉足企业文化、团队捆绑或价值观灌输。
他们甚至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地点,自由选择工作时间。
这是普通人轻创业的黄金时代,只需将产品、转化与流量三大要素标准化、流程化、可复制化。
你得把自己产品化,打造零边际成本复制的产品(如软件与媒体内容),应该同一份时间出售多次。
在AI等工具的助力下,普通人成为一人公司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从策划到设计、生产、销售,全程个人掌控,且利润可观。
你自己有地,自己有米,自己端碗、自己做饭,这就是出路。
经济下行周期,普通人的出路就是扎扎实实找一个靠谱的小项目,躬身入局,慢慢修建自己的护城河,一点一滴地积累。
别依赖别人,复制别人已经走通的项目,自己下场去干才可以学到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