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所位于北京怀柔山区的学校,
也是一所全寄宿制的小学,
还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农村小规模学校......
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是学校一直秉承的办学思想。
因此“深度家访”成为了学校呵护山区孩子的成长的重要育人方式。
这所学校就是,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中心小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校长邓九春讲述“翻山越岭”开展“深度家访”的感人故事。
开展家访 温暖家长的心
“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深度家访,是学校深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与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经验和携手共育的重要方式。
结合地域特点,家访时,学校会根据学生居住的村子提前规划好路线,安排好车辆。距学校最远的学生居住地在几十公里外,加上山路难走,一次家访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不过,家长们在路口迎接的身影,家中早已备好的热水,还有交流中家长眼里流露出的信任与期盼,足以驱散家访教师和随行干部一路上的疲惫。
家访过后,参与家访的所有教师会整理好本班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研讨,根据家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每一位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定制个性化的成长方案。
通过走进学生家里,学校老师了解了家长在育儿方面的困惑与需求。为此,学校多次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到学校为家长举办讲座,同时还会通过家长群为家长推送文章、线上专家讲座等,帮家长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
层层回访 搭建共育桥梁
在普通家访的基础上,利用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进行不定期回访,是学校关注重点学生的一个重要方式。
在普访中,学校了解到个别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看管,十分渴望父母的关爱。于是,班主任每周会不定期在微信上联系孩子的父母,鼓励父母多陪伴孩子,嘱咐他们常给孩子打电话或视频通话。渐渐地,那些孩子开朗了很多,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每周五的学校门口访也独具山区特色。每到周五放学时,教师与家长常聚集在校门口畅谈,他们之间的沟通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的某个小问题或者一点小进步,更多的是家长拉着老师唠唠家常,就像许久没见到的家人和朋友,总要聊上几句。
小杰是学校六年级的学生,一年前他曾对上学心生抵触,十分“恋家”。为此,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班主任、心理教师及任课教师共商对策,决定以家访为突破口,启动“小杰回归计划”。
教师与家长在细致沟通后发现,小杰厌学的原因主要是沉迷电子游戏和受到爷爷的过度溺爱。针对这些问题,班主任通过多次“层层回访”,一步步引导爷爷改变对孙子的教育方式,给父母提供与孩子沟通的好方法。同时,学校任课教师也给予了小杰更多的关爱与鼓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小杰不再“恋家”,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则充满了不舍。
“你对他人的每一分真心,都会换来他人对你的一分放心。”深度家访,是学校与家长真诚与真诚的碰撞,是学校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更是琉小孩子们茁壮成长的基石。
寄宿文化 提升学生素养
除家访外,学校还积极探索学生寄宿文化,为学生搭建“第二个家”,构建了规范的寄宿管理制度、丰富多彩的寄宿课程,形成了琉小独特的寄宿文化。
为进一步丰富学生寄宿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琉小建立起一套全面的素养课程体系,包括生活技能、经典诵读、科学探索、体育锻炼等。这些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独立生活能力、审美鉴赏、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例如,琉小增设了科学种子课程,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经典诵读课程则让学生诵读中国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生活自理课程的实施,使寄宿生的生活技能有了显著提升。
据统计,90%的学生在寄宿一年后能够独立完成床铺整理,75%的学生能自行完成衣物洗涤,而60%的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生活技能。这些日常生活技能的掌握,不仅让孩子们在离开父母后能更好地照顾自己,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性;晚间的时事课程则安排学生观看新闻联播,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时事理解能力。
家校携手共育,多维素质育人……“小而精,小而美”的琉璃庙镇中心小学在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中,一步步推动农村教育走向优质发展之路,在暖心坚守中,不断以校之温情浸润着山区孩子的童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邓九春(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策划:邓丽
编辑:张秋颖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李继君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