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党史早期,陈独秀、瞿秋白、王明等人,或者因为个人的优异表现,或者因为共产国际的抉择,都曾成为党的领袖。但他们都没有带领中国革命走向成功之路。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驻延安观察员谢伟思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毛主席能够成功地战胜他的众多对手,而成为公认的领袖?这一问题被称为“谢伟思命题”,备受研究中共党史的专家们关注。

俄国的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优秀人物成为领袖的两个条件:

第一,他所具备的才能应该比别人所具备的才能更适合社会的需要;第二,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应阻碍具备这样才能的人施展其能力。

那么毛主席能成为伟大的领袖人物,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他与众不同的才能在哪里呢?

毛主席喜爱阅读、重视实地调查研究、并善于思考总结, 这背后隐藏着他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这些都成就了伟大领袖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毛主席很喜欢读书,这是世人皆知的。他曾说过: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在毛主席的一生中,无论是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他都坚持读书。据说临去世前,他还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了7分钟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7年出版的《毛泽东读书集成》,共计238卷3亿字,收录了毛泽东阅读和欣赏的图书、文章、戏剧、书法、绘画1024种,共238卷,计1万多个印张,16万余页。这部书是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反映毛泽东读书生活和读书方法的书籍。

毛主席虽然不是书香门第出身,但大量的阅读弥补了这一点,他不断从书本中汲取知识,开拓思维,了解外面的世界,也从书本中增长才干,这是毛泽东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当然毛主席不仅爱读书,也会读书。

有的人也读了很多书,却没能成为伟大的领袖。比如,王明就读了很多马列的书,可以说是倒背如流。延安时期,他曾到各机关作报告,张口闭口全是马克思怎么说,列宁怎么说,共产国际怎么说。但又能怎样呢?

所以读书还有个怎样读书,读书后得到什么的问题。显然,毛主席在读书方面是与众不同的,他能够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

02

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

毛主席是湖南韶山人。湖南的岳麓学书院就是湘风士气的集聚之地,是湖南经世致用学风的代表。这种湘风士气的特点,就是以推崇理性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子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在近代以来,成为最有朝气、名士辈出的省份之一。历史上许多名人曾经学于岳麓书院,比如王夫之、魏源、谭嗣同、黄兴、蔡锷、曾国藩、左宗棠等等。

早年,毛主席在长沙求学,曾经在岳麓书院住宿过一年。当他一跨进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大门,就体会到这种特殊的气氛。

重视经世致用的湘学士风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就是实事求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6年,岳麓书院办学的一位校长,把“实事求是”四个字写成硕大的横匾,挂在讲堂正门。这块匾额给毛主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二十多年后,毛主席在延安干部会上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做出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后来,毛主席又把这四个字写下来嵌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大门口。

03

在校期间的“打秋风”

毛主席不仅喜欢读纸质书,而且喜欢读社会这本无字书。上学期间,他非常重视调查研究,注重对社会现实的了解,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就把书读活了。

1917年暑假,毛主席和一师的同学萧子升,一起外出“打秋风”。“打秋风“”是湖南俗语,指“游学”,就是穷学生靠给别人作诗、写字,换几个钱糊口。

毛主席有一次回忆说:“考察时萧子升放不下架子,只写对子,不送对子,我帮他听差,只好去送对子。人家拿钱,一块也好,一串也好,我总不争,不受对子只拿钱的我就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他们两人不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游遍湘北、湘中大地,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不同行业的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

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又去了几个县,游历了半个多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学”对于毛主席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让他很好地了解了中国的城乡社会,克服了“闭门求学”的弊端,知道了广大人民的疾苦,同时又培养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养成了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为毛泽东后来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04

深入农村实地考察

1918年六月,毛主席在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涯,随即开始投身于革命洪流的新阶段。

1921年,许多人去外国求学。毛主席当时是主张出洋学习西方知识的,他还是湖南青年赴法的组织者,为一些青年学子筹措路费而四处奔走,但他自己终究没有走出国门。为何?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微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 ‘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这层工夫,如果留在出洋回来的时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关系,恐怕有些困难。不如现在做了”。

实际上,毛泽东这时候已经投入到政治运动的实践中去了。他创办《湘江评论》,领导“驱张”运动,开办湖南自修大学,为革命培养了一批青年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也利用回乡养病的时机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到长沙、湘潭、衡山、醴陵五县农村,进行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些都为他后来大胆转战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奠立了坚实的思想和实践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早思考,早行动,善于总结

毛泽东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思想方法还体现在早思考,早行动,善于总结上。

毛主席参加党的一大时,除担任记录外,只作过一次发言,介绍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情况。

当其他人在会上争论不休时,毛泽东则在思考和消化同志们的意见,常在住的屋子里“走走想想,搔首寻思”,乃至“同志们经过窗前向他打招呼的时候,他都不曾看到。

有些同志不能体谅,说他是个‘书呆子’‘神经质’”。实际上,他在思考大会结束后,回湖南如何迅速展开行动。

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每当革命转折关头,毛泽东总是比其他领导人思考得早,思考得深,所提出的思想主张往往成为全党的行动指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5年7月26日上午,毛泽东在接见李宗仁夫妇及其秘书程思远时,问程思远:“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程思远回答道:“不知道。”毛泽东明确地告诉他,“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是做工作的两个阶段,有着密切的联系,调查研究于前,总结经验于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综合、判断,总结出经验,这就是毛泽东重要的工作方法。毛泽东的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道路,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成果,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

“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这就是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袖,选择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