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隘战斗结束后,陈诚率部就地取材,一面建碉堡筑封锁线,一面向建宁、广昌等地稳步推进,虽说给了红军布置防御的时间,但实际上这也是陈诚或者说蒋介石的阳谋:防,就是一场消耗战,红军耗不起;不防,国军也不冒进,红军对他们无可奈何。
撤到将军殿的少共国际师和红13师整顿人马,就地布防。对于之前几天的战斗,13师师长陈伯钩满肚子都是气:毫无机动性,被动挨打,他从来没有打得这么窝囊过。
两师布防时,陈伯钧对曹里怀说:“又打这样的阵地战!现在战士们多的也就十几排、少的只有几排子弹,就靠待在木头、土疙瘩堆起来的工事里打国民党的飞机大炮?”
然而,只有参加一战经验的李德对这种“堡垒对堡垒”、“短促突击”的战术十分推崇,博古则对这位共产国际的“军事专家”十分推崇,加上建宁、广昌是中央苏区北方的两扇“大门”,他们十分重视这道防线,还亲前往两地视察。
在博古、李德的亲自部署下,红军主力在建宁,广昌布置了三处防线,红五军团(少共国际师和13师)守邱家隘--将军殿一线;红九军团守鸡公山--东华山一线;而彭德怀口中的“老大”、红军的绝对主力红一军团则守三甲嶂--凤翔峰一线。
这种部署,加上“短促突击”的战术要求,相当于将红军主力直接放在了国民党围剿大军的密集堡垒阵中,中革军委还专门给各部发电强调“如果拒绝进攻这种堡垒,那便是拒绝战斗。”
当时,红军主力在广昌、建宁一带集结了9个师,对阵陈诚麾下十一个师,乍一看似乎差距不大。但实际上红军九个师合计才4万余人,步枪甚至做不到人手一支,算得上重火力的只有几百挺机关枪和三十门迫击炮。
而陈诚的十一个师合计十二万人,一个连就有三挺机枪,还有两个德械炮兵团,迫击炮不计其数,而蒋介石更是将一个飞行大队布置在广昌、建宁以北的南城,随时可以对红军阵地进行轰炸。
对于博古、李德在这种力量对比下还坚持“御敌于国门之外”,选择与国民党正面决战,毛主席曾提出坚决反对,还不无嘲讽地描述说这是“叫花子与龙王比宝”,但博古等人无动于衷。
然而在陈诚看来,这还不够。他手握大军一直与我军对峙,并不进攻,很快,中革军委就知道他在等什么了---国民党东路军汤恩伯率部连克将乐、泰宁等地,与陈诚形成了对广昌、建宁的合攻之势。
4月上旬,陈诚动了,他调周浑元纵队3个师主力攻向广昌防线。闻讯后中革军委由周恩来亲自电令少共国际师转自建宁担负预备队任务,4月21日少共国际师奉命从建宁至周家嘴,协助红一军团进行广昌防御战。
此时,红军已经在广昌与国民党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战略上的错误,少共国际师还没多久,广昌防线就宣告失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正式失守。而就在广昌防御战进行时,汤恩伯发从泰宁进军发动了对建宁的攻击。
中革军委立刻电令刚刚撤出广昌的红一、红五军团赶赴建宁,同红7、红九军团一起守卫建宁,而将军殿仍然由少共国际师驻守。
5月初,师长曹里怀被调任红五军团参谋长,为了继续发挥好这支“少儿军”的主力作用,中央派来了一个传奇人物,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作战勇猛,因中弹失去左臂,后来威名赫赫的开国上将、“独臂将军”彭绍辉,同时将少共国际师划归红一军团由林彪指挥。
少共国际师的驻地将军殿是建宁城东北二十公里处的一个小镇,地势平坦,四面环山,是红军在建宁城外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失守,建宁也岌岌可危。
就在红军回援的同时,周浑元也率第5、第96、第98师回到樟村一带,兵锋直指将军殿。林彪、聂荣臻电令“十五师(少共国际师)在敌进路上阻敌,最后适时进入建宁。” 接到军令后,彭绍辉明白了自己的任务:死守将军殿。
5月9日,周浑元分东、西两个方向对将军殿发起了进攻。三个师很快以绝对的优势兵力攻下了将军殿周围的杨家窠、蜜峰山、浮沙峰等高地,少共国际师为了守住阵地,发动了多次主动出击,但也只能让战局维持对峙。
见攻击受阻,国民党军再次使出了他们的杀手锏,十几架飞机开始对红军阵地进行轰炸。由于周围高地已经被敌军占领,红军无法对飞机形成威胁,在低空投弹的威力下,少共国际师阵地硝烟滚滚,伤亡很大。
更为严重的是,将士们在炮弹轰炸之余,军令无法传达,方向无法分辨,防守阵型为之大乱。在轰炸过后,国军立刻发动了冲锋,少共国际师的战士们突然发现敌人四面都是,防不胜防。
在经过了惨烈的战斗后,少共国际师被迫撤往后方的驻马寨,将军殿防线宣告失守。而在驻马寨,少共国际师再次收到了林彪、聂荣臻的急电,要求他们“如发现敌进攻时,节节抗退”。
就这样,少共国际师边打边退往建宁,并准备参加最后的建宁城战斗。后来,因中革军委战略进行了调整,在做了短暂的战斗后,少共师与红军主力共同南退。在宁化、石城、宁都一带继续构筑防线。
至此,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建宁均告失守,博古、李德等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构思彻底宣告失败。在他们的指挥下,红军一系列的防守打成了阵地战、消耗战,损失近万人。
战后,彭德怀对红军的损失十分心痛,当着李德的面大骂他是“崽卖爷田不心疼”。然而,中央苏区所面临的危险已经迫在眉睫,当时中革军委就已经在考虑进行一次“战略大转移”了。
但在这种形势下,驻守石城的彭绍辉和他所率领的少共国际师即将迎来的他们在长征前的最后也是最惨烈的一战--为掩护中央主力转移而打的石城防御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