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铜川市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时刻关注关心困难群众生活,以行动践初心,以真心换真情,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切实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过渡性基本生活困难,让铜川这座“幸福之城”充满温情。
救助标准再提高 分类施保效率高
“因为病情的原因,我无法从事工作,经济来源几近断绝,生活陷入了困境。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我还不想放弃,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我一些帮助。谢谢!”
今年6月,铜川市民政局收到这样一封求助信件。写信的是印台区广阳镇居民杨子萍(化名),33岁的她也曾家庭美满、生活富足,但如今家庭破碎,父母离世,与弟弟相依为命。
“两年前查出了癌症,为了看这个病,家里的积蓄都砸在了里面,还找能借的、愿意借的亲戚朋友借了个遍。”然而,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这些努力只是杯水车薪,“后来实在没办法了,就把治疗暂停了。”杨子萍如此说道。
收到求助信件后,铜川市民政局高度重视,与印台区民政局迅速完成对接,立即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入户调查,对杨子萍的需求、收入、家庭、固定资产进行了详细核查,开通绿色通道,将常规状况下一个多月的审核周期缩短到半个月,迅速办理了城市低保相关手续,并将杨子萍列为最高的A类对象。
“收到局里的指令后,我们组建了帮扶专组,了解到杨子萍居住在西安,按规定她可以在常住地西安申请临时救助。但考虑到她的情况特殊,需要定期的治疗,我们就进行了介入,不管咋样,让她先享受到咱们铜川的低保政策。”广阳镇民政办主任董瑞平回忆道。
次月,杨子萍便领取了月保障金998元(含因重病分类施保333元)。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城市低保,广阳镇民政办主动作为,帮助杨子萍争取到了市妇联两癌救助,切实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据了解,为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不断提升困难群众救助水平,铜川市民政局渐增式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月1日起,将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5370元/人年提高到了5690元/人年,特困保障标准按照低保标准的1.3倍同步提高。同时,与医保、残联、住建等部门建立了稳定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进行线上实时比对与线下生活现状核查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将原有保障对象和新申请救助对象纳入到大数据监测范围内,确保了社会救助对象“发现早、甄别准、救助快”,真正使广大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办好群众暖心实事
“6月6日下午出的事故,7号村主任为我们申报了临时救助,8号我们就收到正阳路街道办送来的补助金,太及时了,帮了我们大忙了!”阿超(化名)说道,“当时刚进医院,孩子就被送到了重症监护室,说是颅脑损伤、出血什么的,住院就交了4万,当时正四处给娃筹钱呢。”
36岁的阿超平时与妻子、两个孩子以及父母生活,安稳幸福。然而一场车祸突如其来,导致母亲骨盆骨折全身多处瘀青,软组织挫裂伤,女儿鼻骨骨折,肺部挫裂伤,颅脑损伤和出血,意识昏迷,治疗费用较高,愁坏了阿超和他的妻子。焦头烂额之际,阿超突然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临时救助政策,便向所在的新区正阳路街道办提出申请。
“接到申请以后,我们当天就对相关情况进行了审核,为了确保小朋友能够及时得到治疗,我们立即启动‘救急难’绿色通道,按照先行救助后补齐相关资料程序,将原本20个工作日内的流程,在3天内完成。”正阳路街道办工作人员杨文静说道,“按照标准,临时救助金一共有7980元,希望能够缓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经过及时治疗,阿超女儿如今已经出院。“真的是感谢政府,真的是雪中送炭,帮了我们大忙了!”阿超说道。
今年以来,铜川市民政局深入开展“下基层、解民忧、暖民心”专项行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各类社会救助政策宣传,不断提高群众对民政惠民政策知晓率,让广大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有了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惠及众多困难群众,同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将临时救助工作快速响应与精准施策相结合,进一步细化明确了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程序等,确保急难情况发生后,难事急事有人管,群众求助有门。
据统计,截至9月底,全市已累计实施临时救助46839人次,发放救助金2594.24万元(含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有效解决了遇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特困照护提质效 高效落实见成效
79岁的王国(化名)是坡头街道华原村村民,早年离家后一直未归,今年3月份,被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发现救助后送回铜川。
“接回王国以后,我们第一时间对接了坡头街道办事处,对王国的个人情况进行了调查,确认王国为华原村村民,无儿无女。”新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甘群英说道,“我们先为他解决了户口问题,然后将他纳入特困供养对象,并联系逸苑居养老院办理入住手续。”
“老人已经79岁高龄,在为老人办理入住手续之后,我们随即安排专业护理人员照料他的生活起居。”逸苑居养老院院长孙红卫介绍,“目前,老人的精神状况一切正常。”
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为认真落实好社会救助兜底政策,切实保障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市民政局结合实际,联合多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救助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提升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服务保障水平提供了政策遵循。同时还利用“短信提醒”的方式,督促区县、镇、村三级包联责任人及照料护理人做好上门探访服务,及时了解、回应特困人员困难需求;并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专业机构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上门提供助洁、助医、助餐、助行、助浴、助急“六助”服务,进一步完善“物质+服务”的救助保障方式,满足分散供养特困人员需求,同时将农村特困人员中有精神障碍、无自理能力的特困对象安置在养老机构,切实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
“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探索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有效路径和具体措施,创新救助服务模式,健全救助工作机制,切实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让社会救助更加丰富、更有温度。”市救助服务中心主任杨开祥介绍道。
(白莹莹)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