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都是美国卡中国脖子,这次中国出台《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一下子卡住美国脖子。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迅速发出“警告”,表示中国的出口管制将严重冲击美国的制造业供应链。
12月1日,《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将正式生效。出口管制意味着中国将对这些物项实施严格的审查与限制,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决定出口流向,避免其在全球环境中产生不必要的军事性威胁。不仅是基于国家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国际的负责。
美国方面对这一管控政策的反应之迅速和激烈令人瞩目。沙利文直接指出,这一政策无疑会对美国制造业带来影响,并称此举如同中国“卡住美国制造业的脖子”。中国对这类两用物项进行限制的时机和力度,确实恰如其分地击中了美国军工和制造业的“痛点”。
长期以来,诸如稀土、镓、锗等资源的全球供应量大部分集中在中国,而美国的军工产业与制造业对此类资源极为依赖。稀土材料在军事应用中扮演关键角色,从导弹、激光系统到战斗机的红外引导系统等核心装备,稀土材料不可或缺。然而,美国本土并未能实现这些资源的自给,在生产和加工能力方面更是依赖于中国。
以美军王牌F-35战斗机为例,其设计与制造需要多达1.2万个零部件,其中许多材料直接依赖中国供应。战机雷达系统使用的镓与锗元素是实现高精度探测的重要材料,此外,导弹的红外引导系统也同样需要锗,而这些材料的主要供应国正是中国。如果中国切断这些资源的出口,美国军工生产的可持续性将直接受到威胁。随着全球局势的日益复杂,美国希望进一步摆脱对中国的供应依赖,但短期内迅速找到替代方案几乎不可能,这也使美国在关键资源上的供应链脆弱性被再度暴露。
沙利文对中国在科研投入上的进展也表现出明显的担忧。根据相关数据,中国的科研预算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这意味着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中国的创新速度将对美国形成更大的冲击。在沙利文看来,中国不断扩大的科研投入不仅体现在民用科技上,也直接影响到制造业和国防科技的发展,这进一步拉大了中美之间的科技差距,成为美国无法忽视的“紧箍咒”。
此次中国颁布《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不仅仅是保护本国利益的一次政策调整,也是对美国近年来一系列制裁行为的直接回应。长期以来,美国对中企实施多轮制裁,频频将其列入实体清单,并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封锁技术、限制出口,遏制中国在高新科技领域的发展。面对美国的打压和遏制,中方自然要做出反制,军民两用物资出口管制,就是向美国传达出明确信号:任何试图打压中国发展的行为都可能带来相应反制,美国应三思而后行。
不久前,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中国是美国的结构性敌人,中美竞争将持续几十年。他的这番表态实际上凸显了美国在中美关系上的长期焦虑感与不安情绪。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仅表现在具体的贸易和科技领域,更涉及到全球战略布局与国家安全层面的根本冲突。
然而,对军民两用物项的出口管制并非中国首创,而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多年来,美国自己在军用、民用商品上同样施加严格的出口限制,频繁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外国公司进入关键行业或技术领域。如今,中国采取类似手段进行供应链保护,无疑对美国此前要求中国管控与俄罗斯等国的商品往来做出了直接回应。这不仅是在捍卫自身利益,也让美国此前施压中国的行动显得尤为讽刺。过去美国频频指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可能构成的威胁,而中国此次出口管制措施,正是对美国言行的一种有力回击。
未来,随着《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的正式施行,美国的供应链安全将面对更多挑战,尤其在稀土等关键资源的依赖上,美国的风险将更为显著。中美博弈之下,中国的出口管控政策让美国在全球供应链格局中愈加被动,同时也表明中国有能力、有手段去应对外部的打压行动。
这场供应链战役尚未结束。未来,中美在军工、科技等高新领域的竞争将更趋激烈,而《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或许只是中国应对外部施压的诸多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