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迭戈

本文字数:3316字

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旅游与户外运动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激活了产业动能,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就是一面镜子。

从贯穿五一假期的“村BA”球王争霸赛,到端午节挂榜热搜的“龙船漂移”,再到覆盖十一黄金周、一票难求的中网和WTT中国大满贯赛,越来越多人热衷于奔赴各类赛事和活动现场。旅游也已不再仅仅是几张景区游客照,因为一场赛事,开启一段旅程——“跟着赛事去旅游”正风靡全国。

与此同时,地方文旅的内容竞争也在白热化,在举办一系列国际重大赛事的同时,不断培育出本土赛事IP,竞相打造体育旅游目的地。

“体育赛事为驱动经济增长、塑造城市品牌、增进社会福祉的关键要素。全国各地高度重视这一机遇,力求体育赛事与城市繁荣的深度融合与双赢发展。”10月27日,在2024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上,北京体育大学黄海燕教授分享道。

在这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户外运动产业盛会上,与会专家分享了他们对于赛事品牌价值、户外人才教育等课题的见解,并深度探讨户外运动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体坛经济观察全程参与本次大会报道,并对多位参会嘉宾进行了采访,解读2024年体育旅游的新气象。

什么比赛,足以吸引你奔赴一城?

上一届的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主题之一是“户外运动赛事品牌发展”, 嘉宾们的演讲聚焦于赛事品牌的核心塑造,强调体育赛事不仅仅是组织活动,更是品牌运营的过程。今年,大会继续围绕“户外运动赛事品牌价值与营销”这一主题活动展开,进一步探讨体育赛事的经济潜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一段时间,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融合创新。体育、商业和文旅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了户外运动赛事经济发展的活力。今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开展了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在消费者“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的趋势下,赛事旅游已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动力。

今年的国庆档,旅游+体育赛事buff感叠满。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范围内各类体育赛事如繁星般闪耀,其中不乏如中国网球公开赛、WTT中国大满贯赛、上海网球大师赛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高水平赛事和本土体育明星的集聚效应,成功吸引了海量国内外观众纷至沓来,为旅游市场注入强劲动力。以中网为例,短短数日内便吸引了约14万外地球迷与超过1.3万境外观众,综合消费额超5000万元。

除了国际顶级职业体育大赛,还有很多城市充分展现文化底蕴,以群众体育赛事为核心,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推动体育和文旅深度融合。今年国庆期间,因“村超”火爆出圈的贵州省榕江县,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足球队的参与,共接待游客49.8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2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旅游和体育是分开的。体育部门主要关注赛事的举办,而旅游部门相对来说并不会在赛事策划中过多介入。如今‘跟着赛事去旅行’这一理念的提出,使文旅部门和体育部门开始将赛事当成共同需要推进的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黄海燕长期从事赛事评估工作,在他看来,旅游部门的参与,是赛事消费和外部效应变现的重要环节。

不过,对于一项赛事而言,比一时爆火更重要的是如何借助城市文化来提升观赛和参赛体验,打造城市文旅名片。这不仅应成为加速赛事IP的构建和完善的一部分,更应该成为其独特的“资产”。

体育赛事的“资产”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赛事与城市的契合度。黄海燕在采访中列举了三个层面:

首先,赛事文化应深植于城市文化,通过创意将城市地标与赛事相结合;其次,要跳出赛事看城市,站在城市营销的角度来运营赛事,把赛事的资源、明星选手等融入到城市的整体形象中;第三,通过设计、创意和专业服务,让观众和参赛者深刻感受到城市的独特文化与魅力。

除了大型体育赛事和足球、篮球这样受众较为广泛的赛事外,体坛经济观察还发现,地方通过体育赛事争夺旅游目的地的策略,正逐步深入体验型旅游。比如云南省就推出了“一马跑两国”跨境赛事、罗平花海马拉松和七彩云南寻梦古滇定向赛等特色赛事,激发全民参与运动的热情,同时展现云南丰富的地理、气候和人文资源。

当体育旅游遇上户外运动

需要怎样的人才?

在本次大会主题活动中,“人才培养”同样是被高频提及的词汇。

“无论是我国全年体育旅游总人数突破10亿人次,还是已有超过4亿人参与户外运动,在管理、运营、投资、队伍组织、运动指导、运动康复等方面,在整个户外运动参与的前端终端和后端,其实需要的人才是非常多样的。”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蒋依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关数据显示,从户外运动的整体客户源来看,高比例客源主要来自长三角等西部以外的客户群体。相比之下,我国最为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更多集中在西南地区,在户外运动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存在错配的情况下,国内优质高端户外运动装备和服务提供方显然无法满足高端客群的需求,也导致一部分高端消费外流情况比较普遍。

所以,在万亿的市场规模之下,想要让体育旅游真正发展起来,足够的行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快速发展的中国户外产业需要怎样的人才?体坛经济观察在大会上发现,嘉宾们的演讲普遍提到,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多。“我们需要既懂户外,也懂文化,也懂自然,同时也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也是现在市场是最缺乏的。”蒋依依说。

户外运动专业人才的缺口不止是“市场端”,更显现于“培养端”。据蒋依依介绍道,目前她所在的高校已经在着力的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我们和其他一些高校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拿一些资格证,同时组织大家走出去,去农村、去户外,去实践,在户外运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把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同时去学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关专业应届生人才储备已在布局,专业协会也在发挥积极作用。比如,中国登山协会根据户外运动项目特点,积极培育“户外营地经理人”、“户外登山经理人”等新职业。体育总局水上中心、中国田径协会等探索完善体教融合发展模式,促进有条件的地方将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做好有关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另一方面,户外运动需求急剧增长,自发组织的徒步、登山等自然探索类活动迅速发展。然而。但始终需要面对保障安全的现实考题。

规范化发展已迫在眉睫。中国探险协会主席韩勃认为,尽管无限风光在险峰,但不可忽视户外运动的风险。因此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在实习基地设计了全面的培训课程,既包含理论,也涵盖实践,同时还有严格的考核。我们的实践证书并不容易获得。在专业培训探险领队的过程中,通过率最高的班仅为75%,而最低的班只有25%。即使差一分,我们也不会让他通过,因为这个职业关系到他人的生命安全。”韩勃说。

对照2025年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的发展目标,只有夯实“塔基”建设,才能为市场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政府搭台,为“体育+文旅”赋能

与各类大咖发言一样精彩的,还有大会的资源推介、体验表演、赛事等各类活动。在户外生活体验长廊上,汇聚国内外诸多户外运动产业品牌和多个地方形象展示中心,众多参与者通过各种户外运动体验消费场景,切身感受户外运动的独特魅力。

毫无疑问,“去户外”正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文化旅游与户外运动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激活了产业动能,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就是一面镜子。

以会引才,以会聚产,云南大理做足了功夫,可以说把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平台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在2024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上,云南发布了将打造一个户外运动“大香格里拉”的消息。根据规划,云南将依托户外自然资源禀赋、四季皆可开展赛事的宜人气候,整合大理、丽江、迪庆、怒江户外运动资源,拓展体育旅游,打造 “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集聚区、体验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云南已经充分感受到平台效应带来的丰厚成果。

去年,在云南省大理州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根据上海体育大学的测算数据,三天会期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37亿元、经济拉动效益6.73亿元、旅游六要素拉动效益2.56亿元,同期举办的云南专场推介洽商会,促成64个项目签约,意向签约金额达159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云南资源推介专场,云南省体育局体育经济处处长张云龙介绍,两次大会的举办,全面助推了云南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这从两个数据可见一斑:全省体育企业数量全面增长,据统计,目前有13000多家,比2022年增加6000多家;全省有5000多个户外运动资源点。

一届户外运动产业大会,能够实现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相互赋能,促进“体育+文旅”的产业开发与融合,也将作为样本,成为未来探索更多“户外+”产业融合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