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桥事变的紧张局势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士兵失踪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日两军爆发了流血冲突,使得本已经恶化的中日关系变得雪上加霜。7月8日中日双方在北平举行和谈,日军气焰嚣张要求中国军队撤出宛平城,开出的和平条件极为苛刻。可以看出,日军从一开始就没有求和平的打算,就是为着战争而来。

而中国方面为了维系最大可能的和平,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妥协,将作战部队换成治安保安队撤出了宛平城。这无疑是割肉饲虎,中了日本的缓兵之计。因为华北的日军只有5000人,而驻扎华北的中国军队有7万之多,为了稳妥起见日军需要一定时间的调兵遣将,假借和谈稳住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月11日日本内阁会议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高层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主要是日本天才战略家石原莞尔认为日本的国力尚未强大到支持全面侵华,贸然全面开战会适得其反。在他的1936年的日本国防国策大纲中,一直主张蚕食中国,集中全部国力对抗苏联。并且石原莞尔一直担心的是全面对华战争,会削弱日本给苏联可乘之机。

但事情的发展对石原莞尔来说愈发糟糕,自己的下属武藤章强烈支持扩大战争,并拿着石原莞尔的把柄对他处处要挟。无奈之下石原莞尔在会前急忙去找首相近卫文麿,希望他不要做出扩大战争的决议。但令石原莞尔没想到的是,在此之前日本陆相杉山元早已提前给近卫文麿打好招呼,让其支持扩大战争。杉山元是陆相大臣,石原莞尔纵使才华横溢也只是个区区少将,在等级森严的日本近卫文麿自然不会将石原莞尔放在眼中。

7月11日为应对中国事变日本召开了,以首相、外相、陆相、海相和财政相为首的日本最高五相会议,在杉山元的主持下整个会议全部充斥着对中国的指责与不满 。在11日下午会议结束后,日本政府也正式发表了声明:卢沟桥事变是中方蓄意的反日行为,中方应为此谢罪,并下重大决心决定对华增兵。这场会议的结束预示着石原莞尔苦心经营的战略规划彻底流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杉山元对华战争的自信

杉山元为什么要支持扩大战争呢?在于杉山元看来:中国军阀割据,政治混乱,军队战斗力低迷,现在正是灭亡中国的最好时机。在1937年日本的侵华计划中,就打算用8个师团解决以平津为中心华北五省,用5个师团从上海和杭州湾进攻夹击南京拿下华中,用1个师团从广州进军拿下广东,最后通过海军控制中国的沿海与内河河道,进而控制全中国。

从这份1937年的计划中,极其嚣张的日本打算用14个师团踏平中国,甚至杉山元向天皇表示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但要纠正的一点,日本所谓的三个月亡华,是指三个月内通过军事手段速战速决,迫使中国政府屈服,满足日本的任何要求。并不是通常理解的三个月占领全中国,中国纵使弱小三个月也占不完,而武力下让中国政府回到谈判桌上来才日本的现实考量。

与杉山元不同的是,石原莞尔曾经也有一份关于攻占武汉的侵华计划,但石原莞尔客观地发现中国军队的实力增强后就搁置了计划。可杉山元眼中的中国还停留在清朝,军队战斗力还幻想着和张学良的东北军一样,换句话讲杉山元的侵华立场是建立在中国政府不会抵抗的基础上。但是时代不一样了,中国已经是共和体制的现代化政府了,任何一个现代化政府都不会出卖国家的主权,否则它就会失去统治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并且日本给中国的带来的巨大压力,迫使中国国内各方势力团结在了一起,国民政府根本不会再与日本妥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月11日最高会议过后,日本开始向华北增兵。国内三个师团,朝鲜一个师团加上关东军两个旅团紧急开赴。在7月25日完成集结,华北形势剧变,并于次日撕毁了15天前的停战协议,向平津地区全面进攻。虽然中国军队展开反击,但错过了日军增兵前进攻的最佳时机,使得增兵后日军以绝对优势成功击破宋哲元部,占领了平津地区。

当日本军国主义正在欢庆着华北的一场场胜利时,石原莞尔却黯然神伤。虽然之后中日战局走向完全印证了石原莞尔的猜想,但随着和东条英机的决裂,这位天才的战略家最终被排挤出了日本军界。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石原莞尔的郁郁不得志,实乃中华民族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