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6月,北伐战争鏖战正急,驻扎在河南的国民革命第二军战况不利,不得已撤出洛阳,途中火车翻车,还遭到吴军的伏击,第二军伤亡惨重,尤其是各级军官损失三分之一。

第二军军长岳维峻给武汉政府发电报,要求补充刚毕业的黄埔军校生,有多少要多少。

这一天,传令兵报告说有八名黄埔毕业生前来报到。

副官小声的嘟哝道:“黄埔的好苗子都让老蒋的第一军挑走了,估计来咱们第二军的都是挑剩下的。”

“不管他,给谁都要,给多少都要。”正在埋首看地图的军长岳维峻头也不抬地说。

此时门外一个浓重的山西口音大声喊道:“报告,黄埔学生军一排长徐向前等八人,奉命前来报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埔时期的徐向前

此时已焦头烂额的岳维峻摆摆手,只是简单地问了些情况,就将徐向前打发到教导团担任参谋。

副官说的没错,徐向前确实是老蒋在黄埔看不上的人,才塞给了不是嫡系的第二军。

但岳维峻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就是眼前这位弱不禁风的年轻人,在6年后的“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仅用7个小时就让他的34师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红军生擒活捉。

不仅如此,这个年轻人还带出了800多位开国将军,横扫千军如卷席,30年后成为黄埔一期生中军衔最高的传奇人物。

一、老蒋评价他“日后无出息”

1924年4月,大革命的浪潮席卷长江南北,孙中山有感于军队力量的重要性,于是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建立了黄埔军校。

黄埔第一期共招收了350名正式学生,之前在乡下教书的徐向前名列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埔军校

在军校学习期间,徐向前低调谦逊,刻苦用功,虽然不如蒋先云、陈赓等同学耀眼,但也以优异的成绩留校担任三期学生军的排长。

这一时期的老蒋,经常公器私用,把黄埔军校视为培养自己亲信势力的温床。他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以视察为名,把表现优秀的学生召进校长办公室单独谈话。

这一天轮到徐向前被召唤,当他走进校长办公室时,看到一身笔挺军装,满脸严肃的蒋校长,内心还是有些紧张失措的。

老蒋第一眼看到徐向前,见他不仅身躯瘦弱,还长的满脸土气,心中就有些不喜,于是用浙江话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徐向前。”

徐向前的五台山口音,让老蒋听得很费劲:“你是哪里人?”

“山西人。”

“参军前都干过些什么?”

“小学教员。”

老蒋问一句,徐向前就轻声地回答一句,淡漠的表情让老蒋非常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蒋在演讲

要知道,被校长选中谈话的学生,大部分人都表现的激动不已,声音洪亮,恨不得尽展平生所学,好获得校长的青睐。

老蒋很快对眼前这个学生失去了兴趣,他摆摆手,把徐向前打发了出去,两人间的第一次谈话就这样波澜不惊的结束了。

当天晚上,老蒋在日记中记载了对徐向前的看法,认为他“日后不会有出息”,应该去做个教书匠,就算上了战场也不太可能建功立业。

从此老蒋再也没有关注过这个学生,但最令他难以置信的是,这位“没出息”的学生,竟在短短的7年之后,成长为红军三大主力之首的总指挥,打得几十万敌军抱头鼠窜,让他的后半生寝食难安,追悔不已。

二、出道即巅峰

1927年3月,老蒋的野心逐渐暴露,徐向前也面临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黄埔、东征和第二军的亲身经历,让徐向前看清了老蒋的真面目,毅然选择在“变天”前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的名字从“象谦”改为“向前”,决心为了中国革命一直“向前”。

徐向前抵达上海后,党组织秘密给了他一张纸条,上面只写着“找毛泽东”四个字,组织上的本意是让徐向前去跟随毛主席,参加筹备中的秋收起义。

但阴差阳错,徐向前去了广州,没能继续寻找毛主席。他只能辗转海陆丰和东江山区,先后担任红四师参谋长、师长,带领部队坚持游击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军时期的徐向前

1929年,27岁的徐向前赶赴大别山地区,受命组建鄂豫皖根据地,同时担任红31师副师长,正式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戎马生涯。

31师是黄麻起义走出来的老部队,当时的31师师长刚刚牺牲,整个队伍人心涣散,虽然是四个团的编制,但只有300名农民士兵,不少战士还扛着大刀和长矛,有的甚至手里什么都没有。

但徐向前毫不气馁,凭借一手过硬的练兵能力,短时间内将一群连枪都没有摸过的农民,训练成强悍的作战部队。

面对敌人的三次会剿,31师五战五捷,还创造了单月歼敌7个团的神话,轻松打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军时期的徐向前

徐向前第一次带31师战斗时,敌人的扫射密不透风,战士们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弹,只有徐向前站在那里岿然不动,瞬间在战士们的心中树立起了威望。

从此,哪里战斗最吃紧,哪里就有徐向前的身影。曾在徐向前手下担任30军政委的李先念回忆说:

“向前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从不知畏惧是何物,每逢恶仗和硬仗,他总是精神百倍、斗志昂扬。”

因此,徐向前麾下的军队总是善打硬仗、恶仗,这与徐向前勇猛刚烈的指挥风格分不开的。

1931年,鄂豫皖红军扩编为红四方面军,年仅30岁的徐向前升任总指挥,成为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当上军事主官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向前题词

红军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老蒋坐卧不宁,他于1931年秋坐镇武汉,亲自指挥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徐向前凛然不惧,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率领红四方面军四战四捷,共歼灭敌军6万余人,不仅粉碎了老蒋的第三次“围剿”,还在作战中滚雪球般的发展到4万多人,人口超过300多万,鄂豫皖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大会决定颁发我军历史上第一枚勋章:红旗勋章。以表彰为苏维埃政权作出突出贡献的红军指战员,徐向前成为这一荣誉的8名获得者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向前指挥作战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时期的反围剿作战中,徐向前取得的战果是最大的,歼敌数量排在全军第一。

可以说,在那个时候,毛主席还不算老蒋心中最大的对手,徐向前才是,他在敌人那里的悬赏与朱毛相同,并列顶格。

只是不知道老蒋有没有想起,当年在校长办公室里那个木讷寡言的“好学生”。

不过老蒋看人的眼光一向不怎么样,白崇禧就曾说过老蒋领军只有一个步兵营营长的水平。

1935年,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会师,徐向前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毛主席,距离那张“四字”纸条,已经过去了八年。

毛主席笑着说:“听说你找了我八年,我也找了你八年,老蒋当年看不上你,那是他不识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与徐向前

三、将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徐向前除了有超人的军事天赋外,还擅长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善于把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在鄂豫皖根据地时,徐向前近乎白手起家,将300人的农民武装发展成为4万人的铁血雄师,从偏师到主力,他只花了短短两年时间。

有一次徐向前率领红1师和许继慎的红2师会师。许继慎看着几个月前刚刚分兵的1师,就由1000人扩充到3000人,每人还背着五连响的汉阳造,加上一个新建的机炮团,一脸艳羡地问:“伙计,你到底是怎么打的啊?”

1947年,徐向前赴晋南上任,刘邓大军南下时几乎带走了所有的主力部队,只给他留下了不到6万人的地方杂牌军,还都是素质不高的新兵,几乎没有什么作战经验。

相比之下,盘踞在山西的阎锡山部队不算地方民团,光正规军就有30万,且装备精良。敌我实力悬殊太大,解放山西看起来如同镜花水月一般,所以中央给他的任务也只是稳定山西战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向前在晋冀鲁豫军区

然而,徐向前充分发挥了他擅长把“烂牌”打成“王炸”的特点,他选择了在战火中淬炼新兵,利用山西的有利地形,大量运用坑道战、速决战、歼灭战等战术,采取巧妙诱敌深入,然后绕圈子,最后再逐个击破的方针,最终将这支部队锤炼成锋芒毕露的“临汾旅”。

我军历史上的十大经典战例,徐向前一人就指挥了四个。

从山西如雪片般传回的捷报,让毛主席异常兴奋,连连追问是怎么打的?还将战例转发全军,评价徐向前:“用兵如神”。

在攻克运城、临汾后,徐向前又以六万之众横扫晋中,采取包抄围攻、灵活机动的战术,将阎锡山的精锐野战兵团大部歼灭。

其中还包括了阎老西在抗战胜利后收编雪藏的日本人部队。徐向前在战前得知这一情况后,下达了“彻底消灭日寇,为同胞复仇!”的作战命令。

面对曾经的敌人,解放军越战越勇,最后全歼日军,这场中日军队的较量才最终落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国后的徐向前

建国后,毛主席非常器重徐向前,让他担任了新中国第一任总参谋长,徐向前也是唯一一位同时担任过总参谋长、国防部长(兼国务院副总理)和军委第一副主席这三个最高军职的人。

徐向前一生战功彪炳,麾下悍将如云,1955年参与授衔的1000多名开国将军,其中有800多名都是徐向前带出来的,像韩先楚、许世友、王树声、秦基伟、陈锡联、王近山等当世虎将都曾是徐向前的老部下,有人感慨说:“跟着徐帅打仗,想不成才也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向前与原四方面军老部下合影

虽然在军中有着崇高的威望,但徐向前始终保持着低调谦虚的本色。

1955年授衔前,徐向前得知自己被评为元帅时,心里总是愧疚不安,他对夫人黄杰说:“他能从工农红军到新中国这漫长的战争中活下来,已经很幸运了,许多战友牺牲了,如果他们不牺牲,元帅、将军应该是他们的,中央给我元帅军衔,我受之惭愧啊!”

为此,徐向前专门给毛主席写信推辞:“现在革命已经成功了,就不必再让我当元帅了。”

当毛主席收到信件后,立即回复说:“向前同志为革命出生入死,贡献足矣,委任元帅,理所应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给徐帅授衔

1990年9月21日,徐帅与世长辞,临终前他留下遗嘱:身后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太行山,撒在他为革命奋斗过的地方。

他心中流淌着对牺牲战友的怀念,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