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孤立无援的一丝曙光
1937年中日全面爆发后,面对日军野蛮的侵略,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集体失声。各国除了在道义的谴责之外,列强们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但此时有一个国家却向中国施以援手,这个国家就是苏联。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东北后已经威胁到了苏联的远东地区。而苏联为了保障远东地区的利益,借力于中国抵抗日本,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在苏联看来,中国为自己打仗,也是帮苏联打仗。
国外绥靖政策以及敌强我弱的不利处境,留给国民政府的只有苏联这个选项。在七七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派遣孙科连续三次约见苏联大使鲍格莫洛夫,期望可以快速签订互助协定并提供军事援助及贷款。
面对中国的要求,苏联表示愿意借款援助中国,但不同意缔结互助协定,此外提供军事物资援助必须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为先决条件。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中国只好在缔约性质上让步,同意先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7年8月21日,中苏在南京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从而奠定了中苏互相支援的政治基础,为援华贷款创造了前提条件。
易物贷款
条约订立后,中国方面就派出实业考察团赴苏,磋商包括信贷在内的军援问题。1937年9月9日到10月4日,中苏双方经过了4次商谈,达成初步协议。
12月30日随着局势不断恶化,中国方面对飞机在内的重武器有着迫切的需求,苏联虽然基本满足了中国的要求,但提出了全部或一部分付现金的条件。这对中国来说无疑难以承受,中国本身国力孱弱,面对激烈战争,维持庞大的军队都已捉襟见肘,已经没有什么资金可以调度了。鉴于中国的现状,中苏两国经过磋商过后,同意了用锡、铅、钨、锑、铜、镍等金属原料抵现,不足之数,以茶、生丝、棉花、羊毛、牛羊皮等补充。
1938年初,孙科率团访问苏联,会晤斯大林、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等主要苏联领导人,继续争取苏联的援助。斯大林同意了以贷款的方式援助中国抗战的问题,并且建议第一次贷款5000万美元(二战美元购买力比现在高),第二次再贷款5000万美元。孙科表示,虽然贷款金额很大,但对中国抗战显然不足,希望第二次增加到1亿美元。斯大林并没有改变初衷,但承诺第二笔用完之后再提供第三笔贷款。
1938年3月1日,中苏商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关于使用5000万美元贷款之协定》,即第一次易货贷款。协定规定:1.苏联向中国提供5000万美元的贷款,以向苏联购买工业品及设备,年息3%,自1937年10月31日起计息。2.中国政府按照商定货单分5年(1938年10月31日起)偿还贷款并交付已经使用贷款之利息,每年偿还1000万元;中国偿还贷款的物资为茶、皮革、兽毛、锡、钨、锑、锌、镍、丝绸、棉花、桐油、药材、红铜等13种。3.中国政府每年具体交付货品的名称和数量由苏联确定。此外还规定,苏联供给中国的物资负责送至中国境内的目的地,中国需要承担在中国境内的运输费;同时中国方面需要负责将偿还贷款的农矿产品送至苏联边境。
实际上苏联的援华军火物资实际上从1937年10月就已经开始了,到1938年3月协议前,仅飞机就已经接收了282架,所以出现了物资偿付问题。但当时中国已经无力支付外汇,所以请求苏联全部实行易货补偿。苏联对中国的情况表示谅解,同意了中国的请求。
1938年7月1日,中苏商定第二笔5000万美元的援华贷款,自1938年7月1日起计算利息,自1940年7月1日起分5年偿还贷款。两笔贷款于1938年8月正式签字生效。
苏联的两笔贷款,共分成5批动用,到了1939年9月就已经全部用完。这五批的使用日期和数额如下:1938年6月10日,计3032.12万美元;1938年6月20日,计837.93万美元;1938年6月27日,计985.7万美元;1938年9月28日,计2960.12万美元;1939年9月1日,计2184.14万美元。总额1亿美元。
战局进入相持阶段,日军深陷战争泥潭,但中国也处在极端艰苦的境况之下。迫切希望苏联能有更大力度的援助,提升中国的战力。苏联方面经过商讨,准备加大对中国的援助。于1939年6月13日在莫斯科签订了1.5亿美元的易货贷款协定,即《中苏通商航海协定》。但由于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要全力对付德国,导致中苏贷款中断,实际上自动用了一半。
援华贷款的巨大意义
通过与苏联三次易货贷款,中国获得了2.5亿美元的贷款(实际动用1.732亿美元),这些贷款主要用于购买武器及其他作战物资,使中国获得急需的飞机、战车、大炮、坦克及其他武器、弹药、运输工具和燃料。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
苏联贷款的出发点是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所以带有援助的成分,给予了中国许多优惠条件。比如,年利率仅为3%(西方国家都是5%甚至6.5%),不需要作担保。而且中国从苏联购买的飞机和其他军用物资价格都很优惠,一般都低于当时国际价格。例如,苏联给中国提供的武器和弹药折算的价格比市场价格低20%,每架飞机折算起来仅3万美金。
苏联帮助中国的同时,也获利颇丰。中国是钨、锑(重要的军事物资)等物资的主要出口国,在1936年,中国出口钨占世界的75%。苏联通过援华贷款的方式,保证了这些稀缺资源的供应。也正是中国源源不断地供应这些稀缺矿产,为苏联提高了飞机、坦克、大炮等武器的数量与质量创造了条件,因而也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