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苏的矛盾

在一战结束后,在日本的战略规划中,中国只是日本的第二假想敌,而第一假想敌是苏联。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不光是中日矛盾在上升,日苏矛盾也在上升。一方面,东北是日俄历来争夺的焦点;另一方面,日本的侵略威胁了苏联的远东地区,致使苏联可能陷入两线作战的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东北不是英美的势力范围,但远东的混乱也让英美等国不安。一来,不希望日本独占中国,威胁自己的利益;二来,希望日本吞下东北后,转而进攻苏联。这让投鼠忌器的英美,在中日问题上选择了中立,客观上助长了日本嚣张的气焰。

当全面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对抗超出了日本的预期,原定的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破产,使其深陷战争泥潭不能自拔。中国的抵抗与苏联的支持有很大关系,这让日本大为恼火。

诺门坎事件

1938年《慕尼黑协定》激发日本的野心,为了阻止英美援华,日本摆出要进攻苏联的姿态。曾经日本挑起过张鼓峰事件,试探性进攻苏联,结果遭到了苏军的沉重打击,被迫与苏联签订了停战协议。可倭人并不甘心失败,打算在诺门坎地区向苏联发动进攻。

为了这次进攻日军下了血本了,出动了“双料王牌”的第七师团,调来了日本“国宝”级的坦克师团,关东军航空兵倾巢出动配合作战。但国力相差还是太过悬殊,当苏军坦克冲入日本战车群中,日本的坦克和装甲车很快就变成了废铁。虽然日军一度掌握制空权,但苏军新型的伊-16投入作战后,又夺回了制空权。苏联的炮灰成吨向日军倾斜(苏军一个诺门坎战役的弹药消耗几乎相当于中国八年抗战的总消耗量),让日军损失惨重,于9月3日罢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日本突然停战了呢?这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关。当年德意日在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时,有一项秘密协定:“缔约国一方与苏联发生冲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足以减轻苏联负担的措施”。在诺门坎事件中,日本急需盟友援助之时,德国竟然和苏联签订和约,并且丝毫不顾及日本的处境。签约前,德国也根本没有给日本通气。直到签署的消息传来,无疑给日本当头一棒。日本深深感受到了德国的背叛,中断了与德国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

日苏停战协定

自德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以来,日本始终追随德国的步伐,重视与德国盟友关系。可万万没想到德国却和共同的敌人签订了和约,弄得日本狼狈不堪,内阁被迫宣布辞职。

诺门坎不仅给了日军军事上沉重的打击,还有政治上惨痛的教训。之后军政两界对苏强硬论烟消云散,同时日本认为既然德国出尔反尔,就没有义务和必要去配合德国的欧洲攻势。为了切断中国的外界援助,日本也决定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此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瓦解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尽快结束中日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0年7月日本内阁与大本营召开联席会议,通过了《处理时局纲要》。决定实施“南进”战略,并调整对苏邦交。不久之后,日本政府向苏联政府正式提出了中立条约草案。苏联也有意通过条约稳住日本,促其“南进”,与美英开战,以达到苏联东部边境安全的目的。

经过多番协商,1941年4月13日《日苏中立条约》签字仪式在莫斯科举行。值得注意的是是在附属文件中,日苏两国互相承认某些傀儡政权。充分表现出日苏在对待中国问题上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进”战略的推动下,让日本发动对珍珠港袭击,美国被卷入了二战。美国的参战,推动同盟国集体形成,让原来的英美法、德意日和苏联构成的三足鼎立的格局瓦解,世界正式形成了反法西斯集团和法西斯集团两大阵营。

如果说德国是在战役上卖了日本一回,那么日本就是在战略上狠狠地痛击了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