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在众多被视为珍宝的文物中,什么样的文物有资格被称为“镇国之宝”呢?是如金缕玉衣那般,用玉片和金丝精巧交织,尽显奢华与精美;还是像越王勾践剑一样,历经千年剑刃依旧寒光闪闪,削铁如泥呢?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件看似普通甚至有些粗糙的文物,却荣获了“镇国之宝”的殊荣,它就是西周利簋。
与那些造型精美、体积庞大的青铜器相比,利簋显得颇为渺小,体积还不到其他器物的三分之一。它为何能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仅仅因为器身上那三十三个铭文,它就被尊为“第一青铜器”。那么利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簋这种器物形制独特,内圆外方口部为圆形,底座多是方形,器身上还带有两只或四只耳朵。在商周时期,簋常作为祭祀礼器,用来盛放祭祀用的五谷,通常与装肉食的鼎搭配使用。按照当时的礼制,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八鼎七簋,士大夫则只能用三鼎二簋。青铜簋在出土文物中并不罕见,曾侯乙大墓就出土过整套青铜簋。
利簋的出土过程并不起眼,1976年在陕西临潼一个装满青铜器的地窖里,它被考古人员从泥土中一点点挖出。它通体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体积较小,大约和一张A4纸差不多大。其造型古朴庄重,圆口垂腹,两边有兽形重耳,圈足下有方形底座。腹部和圈足以大片云雷纹为底,两面正中分别装饰兽面纹和夔纹,给人一种古朴肃穆又森严恐怖的感觉。
起初它并未引起太多关注,因为其造型与其他西周青铜器相比无特别之处,且因体积小而显得局促。与它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件较大的簋、两件百车父壶、十三枚编钟、各种铜制兵器、车马饰和铜饼等,都来自西周晚期。人们最初以为它只是西周晚期的普通礼器,是某个家族象征地位的物品。但当清理掉底座的泥土后,一串有力的文字出现在眼前,这三十三个文字,即将改写历史。
数千年来历史依靠史学家的记载流传,而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天下意义非凡。牧野之战中武王姬发击败商朝,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朝开始。由于缺乏考古证据,这场发生在三千多年前的战争长久以来依赖后世史书中的只言片语。我国有明确纪年记载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此前历史虽有零散记载但无明确时间标注,导致许多重大事件的年份和真伪难以确定。
历史上众多学者对武王伐纣的时间进行了推测,西汉晚期的刘歆利用天文知识推算为公元前1122年,近代学者梁启超认为是公元前1027年,日本天文学家提出是公元前1066年。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44种猜测,时间跨度长达112年。
利簋的出土为这个谜团提供了线索,1976年陕西临潼地窖中的这件青铜簋,底座上的三十三个铭文令人震惊。其中“征商”二字,尤其是“珷”字,读音同“武”,是“武王”的合文,代表周武王姬发。“武王征商”这四个字,成为牧野之战最直接的实物证据,证明了这场战争的真实性。经分析测定利簋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制作于武王初年,很可能见证了牧野之战。
利簋铭文中“(唯)甲子朝,岁鼎。”记录了关键信息,《史记·周本纪》记载牧野之战发生在二月甲子日,利簋铭文中的“甲子”与之相符,“朝”指清晨,说明战争发生在甲子日早晨。“岁鼎”中的“岁”指木星,根据周人传说,木星当空适宜征伐,且武王伐纣当天木星位置恰当,与传说相符。
铭文还透露战争在甲子日后的第八天(辛未)结束,武王驻扎在阑地,为奖赏“利”而赐下此簋,所以它被称为“利簋”。因利簋出土,1996年国家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共同合作,通过研究史料、天文推算和碳14测定,确定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代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这一天正是甲子日,与利簋铭文完美吻合。
西周利簋的出土,使武王伐纣的众多推测成为现实。它是记载武王伐纣的唯一文物,在商周断代中作用重大,因此被称为“周代天灭簋”。三十三字铭文揭开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利簋因其对中国历史的特殊意义,被列入永久禁止出国展览的六十四件文物之一,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镇国之宝”。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