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钟瑜 颜祥子)11月6日—12日,以“蓝色协作,共创未来:一个可持续和韧性的海洋”为主题的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以下简称大会)将在厦门举办,大会以海洋协作为纽带,汇聚全球智慧与力量,共同探索海洋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本次大会由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PEMSEA)主办,中国自然资源部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这一历史性合作与PEMSEA30年的倡议及伙伴关系交相辉映。

厦门深谙海洋经济铸强的内在逻辑——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以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今年恰逢厦门加入“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与管理项目”30周年,从筼筜湖起笔书写的生态保护修复“厦门实践”不仅在国内唱响,其在海域方面的治理模式更是被PEMSEA推崇为海湾型城市治理的国际范例。厦门将以大会为舞台,向世界展示其在海洋污染预防、生态修复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卓越成就与宝贵经验;向世界传递中国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合作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强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11月10日,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到访厦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 (图片由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厦门下潭尾红树林公园航拍。王火炎/摄

推动海洋合作与治理行稳致远

东亚海大会第八届部长论坛、多场平行国际会议、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PNLG)全体成员大会、海洋国际展会、招商系列活动、海洋文化嘉年华……本次大会活动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不仅涵盖海洋领域“创新与海洋行动数字化”“蓝色投融资”“海洋科学、政策与实践”“地方解决方案应对全球挑战”等多个议题,还提供了一个拓展国际合作、探索海洋产业机遇、体验海洋文化的绝佳平台。

本次大会将借助国际平台讲好厦门故事,进而拓展国际合作。PEM⁃SEA由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防治与管理项目演变而来,而厦门作为该项目的先行者为海岸带综合治理实践起到了表率作用。这些年来,伴随着对生态修复治理实践的不断深入,厦门从筼筜湖综合治理出发,探索出一条从海域到流域再到全域的生态保护修复之路,形成了宝贵的“厦门实践”,为破解海湾型城市生态治理这一世界性课题提供了智慧与经验。与此同时,连续举办18年的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创了全球海洋治理的合作平台和对话机制。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认为,厦门国际海洋周在国际海洋议题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期待厦门为全球海洋环境治理树立“厦门样本”。此次东亚海大会融合厦门国际海洋周举办的重要机遇,扩大了传播厦门经验的舞台、开拓了促进国际对话的空间。

来自PEMSEA的合作国部长级官员代表团及400多名国外嘉宾参与本次大会。大会开幕式上将发布部长级宣言《厦门宣言》,进一步提升厦门经验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在拓展国际合作方面,本次大会重点在于共同推进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共同构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创新生态、共探深海科学与治理前沿、共谋海洋污染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汇聚全球多国顶尖专家学者,通过分享红树林与蓝碳、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水产养殖实践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促进国际间知识与经验的交流互鉴,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助力构建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蓝色经济。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做大做强的内生动力,本次大会将强力推动产业加速,激发蓝色动能。大会推动国际化与产业化的有效融合,邀请了国家级行业协会及在厦国企举办东亚海展、海洋工程装备展、游艇展等海洋专业展会,吸引海洋装备、游艇船舶等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集聚厦门,并围绕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举办海洋产业招商推介活动,展示厦门海洋经济和科研成果,推介厦门招商引资政策措施。同时探索建立国际海洋产业合作机制,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培育公众亲海爱海的海洋意识,是奏响海洋可持续发展篇章的重要序曲。本次大会将倾力培育海洋意识,把握2024年作为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的特殊节点,携手三家“嘉庚系”院校——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海洋科学开放日活动,讲述陈嘉庚先生与海洋的不解之缘,了解他“开拓海洋,巩固海权、向海兴国”的理念。同时开展2024蓝色梦想国际当代艺术展、“海之交响”音乐会、2024中国家庭帆船赛厦门站等一系列群众性活动,激发人们对海洋的兴趣与热爱,在厦门市上下营造起守护“蓝色家园”、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传播厦门海洋保护与永续利用经验

厦门海洋生态治理与事业发展深耕30余载,始终践行人海和谐共生愿景。尤其自2019年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改革以来,厦门以增殖放流、红树林修复为核心,辅以海洋综合执法,构建起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有效遏制海洋污染,实现了开发与保护的双赢。PEMSEA理事会荣誉主席蔡程瑛曾盛赞厦门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实践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这些厦门实践的宝贵经验将在本次大会上传播,为其他国家的海洋保护治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范例。

多年来,厦门坚持源头保护,以增殖放流维护海洋生态平衡。自2003年起,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已坚持21年实施增殖放流项目,累计放流17种海洋生物超78亿单位,涵盖拟穴青蟹、石斑鱼、大黄鱼、中华鲟、文昌鱼和中国鲎等珍稀物种。此举显著促进渔业资源恢复,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厦门海域生物资源因此得到有效恢复,日本对虾种群增长显著,野生大黄鱼、黄鳍鲷等重现,长毛对虾野生苗亦有所增加。更可喜的是,“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频繁现身,成为海域生态改善的标志。

此外,增殖放流架起了厦金两岸合作的桥梁,自2015年起连续10年厦金联合增殖放流,不仅增强了双方民众保护海洋的共识,也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厦门海上养殖也于2020年全线退出,按时完成中央环保和国家海洋督察整改任务,引导渔民减船转产上岸就业,掀开了海洋生态源头保护的崭新一页。

厦门坚持系统思维,打造全球湿地修复厦门典范。厦门市海洋发展局针对下潭尾红树林生态系统衰退、赤潮屡有发生、互花米草入侵加剧等问题,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海岸带滩涂整治和种植红树林,重构“林-滩-海”红树林湿地,退养清滩面积180公顷,种植红树林85公顷,系统构建了以红树林湿地为主体、水系联通、植被自然缓冲带与亲水空间交错融合的海岸带生态减灾空间体系。修复成果斐然,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鱼类、贝类及虾蟹类物种激增2.4倍,此外,还建立了集科研、监测、教育于一体的红树林科普教育基地,传播湿地保护厦门模式。

如今,下潭尾红树林不仅成为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碳中和林,更于2023年荣获“防灾减灾与生态修复协同增效全国典型案例”,并在全球滨海论坛上展示其成功经验。彼得·汤姆森亦两次到访下潭尾、多次将其作为红树林恢复标杆在全球推广,这彰显了厦门湿地修复的国际影响力与示范效应。

厦门坚持科技赋能,用智力支撑海洋生态修复保护。厦门深度融合管理与科研,确保生态保护策略既科学前瞻又切实可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与厦门大学等顶尖科研机构携手,为厦门海洋生态修复注入全周期、跨学科、长效的科技活力。从筼筜湖到西海域再到五缘湾,一系列水体岸线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取得成果均得益于海洋三所的深度介入,其全链条研究体系为治理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后盾。在观音山、会展中心等多处砂石海滩修复工程中,海洋三所更是率先垂范,将海滩养护技术转化为实践典范。在岸线生态化建设方面,海洋三所通过创新技术与机制,如乔灌结合的植物群落构建,科学重构红树林湿地。

此外,为了响应“双碳”战略,厦门大学携手腾讯成立碳中和实验室,制定滨海盐沼生态修复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为海草床“蓝碳”交易奠定科学基础。同时厦门负排放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厦门向海洋负排放示范区迈进的雄心,有助于在全球碳中和技术版图中占据引领地位。

厦门坚持机制保障,护航美丽海洋,构筑蓝色梦想。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力推海洋生态绿色协调发展,构建长效保护机制。通过强化夜间执法、屯兵管控、日常巡查及伏季休渔等措施,严厉打击破坏海洋生态行为。同时,推动厦漳泉海洋执法联盟,解决跨域管理难题;创新建立“生态司法协同保护平台”,构建预防、治理、惩处“三位一体”的生态环境执法与司法协作体系;引进长臂钩机执法船,高效清理违规渔具,强化执法力度;广泛宣传伏休制度,采取多项管控措施,确保渔船合规,在伏休期间加大海上执法,促进渔业资源恢复。

这一系列实践与机制的创新,不仅有效保护了厦门海洋生态环境,也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海洋生态保护带来了可借鉴的厦门模式,更为加强蓝色协作标明了清晰的锚点。

践行经济发展与海洋保护相协调

如今,“厦门实践”已经成为生态修复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展望未来,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将不断反思、深化理解与总结,并将其精髓融入海洋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致力于推动海洋经济绿色转型,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海和谐共生,努力开创厦门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让海洋成为厦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永续福祉。

厦门经略海洋的笃行与展望,将为蓝色协作开创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拓展了广阔视野。

高位谋划,厦门擘画海洋高质量发展蓝图。厦门先后编制了2035年厦门“海洋强市”发展战略研究、加快建设“海洋强市”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等。重点发展以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信息与数字产业、渔港经济与海洋种苗业、海洋文创与高端滨海旅游、蓝碳及海水综合利用为主导,海洋研发创新载体、海洋总部经济为支撑的海洋高新产业“6+2”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建成海洋强市,全市海洋总产值3000亿元、占GDP比重30%以上,2035年建成国际特色海洋中心城市,全市海洋总产值占GDP比重35%以上。

向海图强,厦门因地制宜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以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重要抓手,厦门培育壮大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设备与新材料、海洋信息产业与智慧海洋等新兴产业,并加快推进厦门大学国家海洋创新福建实验室、海洋三所国家海洋生物医药与生物制品研究发展中心等科研创新载体建设,通过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同时,重点推进“一中心两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为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拎包入住”式服务,促进海洋科技成果孵化育成落地。

奋楫扬帆,厦门谱写人与海洋和谐新篇章。聚焦海洋生物多样性恢复,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将持续开展增殖放流工程,恢复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并以生态为基础,以保护为目标,以开发为辅助,不断推进下潭尾红树林的科学管护、生态监测、科研科普和宣传推广,持续打造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作为生态和经济平衡的典型案例及科普教育基地。

以海为媒,厦门持续扩大全球“蓝色朋友圈”。如今,厦门国际海洋周已发展成为集海洋大会论坛、海洋专业展会和海洋文化嘉年华于一体的国际性年度盛会,累计吸引130多个国家和5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等海洋各界代表参加,厦门将持续扩大厦门国际海洋周影响力,深化拓展蓝色伙伴关系。作为PNLG的永久秘书处所在地,厦门将继续强化海岸带综合管理合作,促进海洋城市间的国际交流合作。通过成立“金砖国家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及支持海岛中心举办系列高端论坛,有力推动海洋与渔业产业、科技创新及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拓展海洋国际合作新空间。

破浪前行掀巨澜,千帆竞发映苍茫。30年前的厦门作为PEMSEA的典型案例,在《东亚海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带领下,打造了一扇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示范窗口;时隔30年后的厦门将在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的平台上将厦门经验传播四方,为拓展蓝色协作、打造一个可持续有韧性的海洋汇聚动能、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