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韶山毛主席的专题纪念馆展厅里展示一张毛主席的生活开支表,其中有10处记载,毛主席每年的大年初二,就有“还钱”给章士钊的记录。
还钱只是借口,其实际用意是知恩图报,给些生活费老人家补助,改善下老人家的生活条件,其中也蕴含的深厚革命友情。
毛主席向章士钊“借钱”
章士钊在湖南是一个有文化的名人,养女是毛主席的英语老师,和主席也是故交。
有一次,毛主席和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散步交谈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一件往事,跟章含之说40年前跟她父亲章士钊借过2万块钱。
毛主席当即就决定要把这钱还了,一年还2000元,分十年还清。
1912年石曾与吴稚晖、吴玉章的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留法俭学会,倡导有为青年赴法国留学,着重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更多的热血青年得到洗礼,都纷纷想加入法国留学的道路。
当时社会贤达也有相应的扶持,留法勤工俭学当时形成了一阵狂流,都想漂洋过海去学习新思想,新文化,新理念,也是因为这场轰轰烈烈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培养了一大批有为的人才,国家栋梁。
毛主席的恩师杨昌济,经章士钊推荐,就任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知道这这事情后,告诉了毛主席,当时毛主席一直在寻找“向外发展”的机会。
因赴法国之前,必须要懂一些交流的基本法语,以及了解当地风俗习惯,以及一些生活的技能,以便于日后到法国的学习更加通顺,留法勤工俭学当时每人所需费用就高达五六百元,对于当时囊中羞涩的青年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这时就需要资助了。
毛主席等人四处筹措经费,1919年底,筹措的经费所剩无几,根本无法供应新民学会会员萧三、陈赞周等人后续在法国的开支,以及这场运动的持续性,毛主席焦头烂额。
在杨昌济的帮助下,找到了章士钊,当时杨昌济带病在医院写信给章士钊,向他举荐毛主席等人,称“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刚送完萧三、陈赞周等人赴法国,主席更加忧郁惆怅。
离别之情加上经济上的压力,他想到了仍滞留上海的章士钊。有恩师的举荐,毛泽东便鼓起勇气,登门拜见,请求帮助。
时刻关注家乡动态的章士钊得悉后,当即发动上海社会各界进步人士捐款,并将筹集到的2万银元悉数交给毛主席,解了毛主席心头之虑
毛主席找借口给章士钊补助
毛主席是知恩图报的人,毛主席说,章士钊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老人家一生也没什么钱,帮助了很多人,总是爱自掏腰包,晚年生活节俭,当即就准备了2000元叫秘书归还章士钊,(这2000元是从毛主席的稿费中扣除的)章士钊知道这事情后,说当时的钱是募捐来的,不算是借,更不用归还,毛主席说,欠的帐无论如何都是要还的,于是便让秘书每年年初二送钱都章士钊家,章士钊推也推托不掉。
秘书以为毛主席真的是在“还钱”,当2万元还清后,便没有再继续送到章士钊家了,主席德治这一情况后,很抱歉地和章含之说:“怪我当时也没说清楚情况,这钱是给老人家补助的,哪里能真的十年就停了,我告诉他们马上去补送,你回去告诉行老,从今年开始还利息。40多年的利息,我也算不清应该多少,就这样还下去,行老只要健在,这个利息是要还下去的”。
1973年7月1日章士钊自请第四次赴港,欲与台湾方面会谈两岸统一事业,功未竟而身先死。享年92岁。晚年最为期盼的是祖国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为此,不顾92岁高龄只身前往香港为恢复同台湾的联系而奔忙,最终在香港病故,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作出最后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