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完90岁生日的作家王蒙依旧有着年轻人的活力。10月29日,王蒙《在伊犁》新书发布暨研讨会举行。王蒙表示这本书让他有些“亢奋”,想到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在那段日子里我深深感受到我们是民族的共同体,是命运的共同体,价值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还是生活的共同体,于我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深情的共同体”。
1965年,王蒙来到伊犁,在伊宁市巴彦岱镇(原红旗人民公社)劳动。他吃住于农民家中,抡起坎土曼,学习维吾尔族语言,爱上奶茶泡馕……这六年的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 “新疆叙事” 系列作品的宝贵源泉。写作于1983年至1984年间的《在伊犁》系列作品,正是以他的这段经历为背景。在这部作品中,王蒙有意回避了职业的文学技巧,通过散文化的日常生活叙事,塑造出让人哭笑不得的穆罕默德·阿麦德、野心勃勃的依斯麻尔、智慧老者穆敏老爹、热烈淳朴的爱弥拉姑娘等众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视角别致,意蕴丰富,成为其作品中一个独特而精湛的存在。
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介绍,《在伊犁》共收入《哦,穆罕默德·阿麦德》等九篇作品,于1984年8月由作家出版社首次结集出版,作为王蒙先生“新疆叙事”系列作品的重要代表,出版后受到了研究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此次重新出版的《在伊犁》,出版社对该版本进行了重新编辑修订,特别恢复了后续版本没有使用的代序——《故乡行——重返巴彦岱》一文。该文是王蒙1981年在离开新疆近两年以后重返新疆巴彦岱,和他的维吾尔族农民兄弟把酒言欢,用深情的笔触写下的,既感人至深,又对《在伊犁》的人物和故事原型有重要交代。通过这样的形式,我们希望此次出版的《在伊犁》能够以最完整的、本真的面貌与读者见面,成为探索王蒙文学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范本,也给新时代读者了解新疆、认知新疆文化打开一扇出版之窗。
王蒙表示如今一提到新疆,自己还是感到非常兴奋,“我是在一个艰难的时候到的伊犁,但是,我在那确实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我很感恩。‘恩’正是身边人给我的深情,这种深情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深情,也许是40年后再出《在伊犁》的意义所在。看到新疆的朋友来了,我是多么快乐啊。”谈及自己乐观积极的青春心境,王蒙认为:“快乐是应该的,快乐是自己对自己的责任。”
与会专家学者也对《在伊犁》大加称赞并对王蒙致敬,茅奖作家梁晓声还建议将《在伊犁》作为高中和大学学生的必读书目,极为喜欢这本书的他更是在现场朗读起片段。梁晓声说自己非常喜欢《在伊犁》,“读的时候很愉快,全书给我一种非常享受的温度。我觉得这是一位作家对自己人生某一段岁月的文学性的、真诚的思想告白。我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感觉到共鸣非常大,而且也非常有警示。”
梁晓声认为《在伊犁》是一位作家奉献给中国当代史的一份备忘录,“称得上备忘录三个字的书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少,也可以说挺多,但一位汉族作家所写下的,关于新疆民族兄弟在特殊年代的实际生活形态,以及他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我第一次读到。”
从文学方面来讲,梁晓声认为《在伊犁》可以作为写他者的范本,“全书24万字,出现‘我’的字数加起来,我估计最多不会超过2000字,这就很像西方人画油画,越是大画家,越是会把自己的名字画在不显眼的地方,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也值得年轻作家研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