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抗美援朝之时,洪学智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的身份,随同彭德怀总司令赴朝作战,因此与金日成结下了一段深厚的友谊。
三十多年后,洪学智随党政代表团访问朝鲜,受到金日成热情接待。两人握手之际,金日成注意到洪学智的肩章上依然闪烁着三颗金色五角星,不禁感叹道:“怎么还给你授一个上将军衔啊?”
洪学智闻言,幽默地笑道:“这是中国特色,三十年一贯制嘛。”金日成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洪学智在援朝战争中功勋卓著,早在1955年授衔时就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当年,中国学习苏联建立了军衔制度,设立了元帅、将官、校官、尉官、军士和兵六个等级,其中将官又分为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四种。
洪学智在42岁那年就荣获了上将军衔,可谓年轻有为。金日成在朝鲜战场上亲眼见证了洪学智的卓越才能,因此断定他的军衔日后定会晋升。
然而,三十多年后再度相见,洪学智的军衔依然是“上将”,这让金日成感到十分惊讶。那么,洪学智为何能在朝鲜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军衔又为何三十年未曾晋升呢?
接下来,让我们将历史的时间轴往回拨,从洪学智的经历讲起,把他的经历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大家。
洪学智是河南商城人,1913年出生,1927年十四岁时就投身革命。相关资料显示,洪学智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责后勤工作。
洪学智用科学的方法,为志愿军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开辟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确保了军粮、军用汽油等物资的运输,为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洪学智的这些成就其实并非来自书本知识,而是他多年在军中从事“政工工作”所积累下来的经验。
洪学智的儿子洪虎在接受官方媒体采访时曾提到,外界很多人误以为洪学智在部队里一直从事后勤工作。但是实际上,洪学智从1927年参加革命到1949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政工”工作。
原来,洪学智虽然出身贫寒的农民家庭,但是在家乡时曾读过小学。1927年,十四岁的他参加了农运,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红军的基层人员大多不识字,而洪学智因有一定的文化且思想进步,所以很快从基层士兵成长为机枪连长,后来还在红四方面军的军委担任过组织部长。
后来,红军到达延安,在那里创办了抗大。洪学智进入抗大学习了一段时间,最终因学习成绩优异、进步迅速,从学员晋升为抗大的老师,一直做到抗大第五分校的副校长。
当时的校长是陈毅,在新四军时期,洪学智担任部队里的参谋长、军长。可以说,在前面的二十年里,他基本上没有从事过后勤工作。
1950年10月9日,洪学智和邓华得知彭德怀在沈阳开会,于是连夜乘坐火车从丹东赶往沈阳,与彭德怀会面。三人相见后,彭德怀谈及了毛主席希望他担任志愿军总司令,出兵朝鲜的意愿。
彭德怀对洪学智和邓华说:
美军占领朝鲜,与我们隔江相望,威胁我国东北;又控制我国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他们若发动侵华战争,随时可以找到借口……为了建设我们的国家,保卫前途,我们应该出兵。
接着,彭德怀询问洪学智和邓华的看法。洪学智当即表示到了该下决心出兵的时候了!于是,在1950年10月19日,洪学智随所属部队从丹东出发。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
起初,洪学智只是担任志愿军的副总司令。到了抗美援朝的第四、第五次战役后,由于兵员增多,战事吃紧,美军频繁调动飞机轰炸我军的补给线。
因此,彭德怀就安排洪学智同时兼任后勤部长,负责抓好军队的后勤工作。那时的洪学智四十出头,已有二十多年的战场经验。
虽然指挥人员冲锋陷阵对洪学智来说不在话下,但是负责后勤工作却是他头一遭尝试。他心中没底,于是告诉彭德怀,自己只能试着干,如果干不好,请立刻换人,不要耽误战事。
同时,洪学智还表示,等抗美援朝结束,他还是想回去搞军事。没想到,他这一接手,后半辈子就与后勤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1年4月,抗美援朝进入关键时期。当时,志愿军在朝鲜的兵力已接近百万,这么多人的军粮和军用物资保障非常困难。
为了缓解后勤部门的压力,彭德怀下令让参战的士兵每人自带五天的干粮,剩下的五天干粮由后勤部队负责运送。
但是在第五次战役时,由于作战区域被敌我双方的军队反复争夺,老百姓全部逃散,形成了一个方圆三百里的“无人区”。
于是志愿军只能依靠自带的军粮,勉强维持五至七天的供应。这也就导致我们只能进行周期性进攻,还一度被美军摸清了作战规律。
洪学智担任后勤部长后,针对朝鲜战场的特点,凭借自己多年的“政工”经验,对后勤工作进行了分区管理,划分出“战术”和“战役”两个层次区别对待。
就这样,洪学智帮助志愿军建立起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出色地完成了五次战役中的后勤保障工作。后来,到了1955年,他就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板门店协议签署之后,金日成为了感谢志愿军对朝鲜的帮助,曾经给我方指挥官和战斗英雄颁发勋章。之后,他一直很关心中国国内的情况,因此知道洪学智被授予了上将。
然而,五十年代的军衔制度在六十年代中期曾被取消,直到一九八八年前后才恢复。这时,军中有许多老将都被授予了更高的军衔。
但是由于一九八八年的军衔制度取消了元帅、大将等级别,上将已成为最高军衔,所以洪学智的军衔也无法再晋升。不过,关于第二次授衔还有另一种说法。
根据洪虎所述,当时在上将之上还有一个“一级上将”的军衔,但是这个军衔属于虚设,从未授予任何人。到了1994年,“一级上将”这一军衔被取消,因此上将便成为了最高军衔。
1954年,洪学智被任命为总后勤部部长。五年后,他凭借在朝鲜战场上积累的后勤工作经验,协助解放军进入西藏平叛。随后,因为一些原因被调离部队。
1972年,在毛主席的过问下,洪学智得以平反,并被调至石油部门工作。五年之后,洪学智当选为军委委员、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
一九八一年,洪学智重返总后勤部,耗时六年,汇聚军队后勤老同志的智慧,共同撰写了长达数百万字的《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为我军后勤工作的宝贵经验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鉴于其卓越贡献,1988年9月,中央军委在北京隆重举行仪式,重新授予洪学智上将军衔。自此,洪学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两次荣获上将军衔的将军。
在一九八七年版的军服设计中,上将的肩章上缀有三颗星。由于洪学智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六星上将”。
后来,在访朝期间,金日成对洪学智三十年间军衔一直未变表示惊讶,认为他所做的贡献,远超过其所得的荣誉。对此,洪学智风趣地回应:“此乃中国特色,三十年一贯的坚持。”
洪学智这个回答借着自己军衔的“稳定”不变,微妙地暗示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稳定性,同时又彰显了他这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淡泊名利、忠诚奉献的崇高精神。
- 参考资料:
- 《【访谈实录】洪虎回忆“我的父亲洪学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01.31;
- 《洪学智眼中的抗美援朝战争》——《党史纵横》,作者:黄卫东,2013.07.01;
- 《“六星上将”洪学智的家风故事》——《党史纵横》,作者:胡遵远、李燕,2017.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