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可以逃离这个窒息的家庭,追求我想要的生活了。”小海一想到未来的自由和希望,便忍不住在火车上笑了起来。

窒息的家庭?为什么离开了自己赖以生存22年的家庭会这么高兴?又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会让小海有这么强烈的负面情绪?

小海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在南京大学任教,在当时那个年代,小海的家庭条件可以说是别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大家只能看到他光鲜亮丽的表面,并不知道他在这样一个家庭里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原来,小海在家里过得一直都很压抑,从小到大他的人生就被安排好了,必须按部就班地按照父亲的规划走下去,一步差错都不能有。

除此之外,黄林森对小海的要求极高,时常因为一些不必要小事动辄对小海打骂,甚至是罚跪,不给孩子留一点情面。

然而,黄母的反应也让小海心中最后的一束光也黯淡了

,面对小海的“求助”黄母不以为意,甚至希望小海心甘情愿地接受父亲的一切过激行为,这让小海对这个家庭彻底地死心了。

小海小时候和朋友踢球的时候不小心弄坏了邻居家的瓦片,邻居和黄林森说了这件事,本来只是一件赔礼道歉,口头教育就能解决的小事,然而小海刚一放学便听到父亲的怒吼“小海,给我跪下”。

小海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他不知道父亲下一步到底会做什么,只见父亲怒气冲冲地走来,揪着他的衣领,将他拽到了走廊,让他跪下。

在黄林森看来,这一教育方式是他引以为傲的;然而在小海的心里却再一次悄悄地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黄林森还会因为孩子的字写的潦草,二话不说给孩子两巴掌。还会因为孩子正处长身体的时候,给孩子规定不合理的饭量,硬逼着小海吃下去。

小海再也忍不住了,他第一次反抗自己的父亲,“我吃不下了”,然而迎来的却是“我是你老子!在这个家里,你必须听我的!”

面对父亲的超乎常人的严厉和母亲的冷漠,小海有了想要永远逃离这个家庭的欲望。

后来,小海的高考成绩出来了,以他的成绩清华北大随便挑,小海想要去这两所学校,并不只是因为它们有名,更重要的是离家远,他可以逃脱父母的掌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个18岁的少年终究还是拗不过强势的父亲,被迫去了南京大学物理系进修。

但是小海提出了自己的诉求,他希望父亲不要再插手自己的生活,也不要总是管着自己了。

父亲表面上答应了,但在父亲看来这不过是小孩子的幼稚。他在南京大学工作了这么多年,可以说到处都有他认识的人,即使他不自己看着小海,也有人充当他的“眼线”,他依然能够实时掌握小海的动态。

在大学里,就连小海的人际关系他都要插手。小海有个同学向他借钱周转一下,小海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然而过了段时间他还没有还给小海,但是小海知道他的经济条件不太好,便也没有去催着他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这件事被黄林森知道了后,不仅找到了这位同学的辅导员,甚至要求开除这位同学。

最后钱还上了,但是所有的同学都对小海敬而远之,不愿再和他打交道,只因他有个“奇葩”父亲。

不仅如此,小海每周还要听在自己的父亲从各个老师那里获得“情报”高谈阔论,小海对这种生活已经厌恶到了极致。

好不容易熬到了毕业,学校统计学生的工作分配志愿,小海填了简短的一句话“只要不在南京,哪里都可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海已经彻底对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死心了。

小孩最后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了北京工作,父母提出要送小海去,本应该是7月1日的车票,小海却另外买了一张6月30日的票独自前往北京,后来父母就再也联系不到小海了。

这下黄林森夫妇都慌了,他们动用一切人脉关系打听小海的下落,最后得知小海在北京某家公司工作后,便连忙赶去,结果等待他们的却是小海的离职消息。

这下他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偌大的北京,他们要到哪里去找自己的孩子啊,他们开始后悔了,他们也开始反思了,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他们回到了南京,收到了小海的“绝交信”,信中说道,“我要与你们,你们的人际关系网全部断绝联系,从今往后我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了。”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联系小海的念头,黄母每日都给小海打电话,只希望有一天能够拨通他的电话。

后来她甚至为了给小海发短信还自学了拼音,然而这一切迟来的爱意在小海看来就像是一个笑话,何况小海从来没看到过,因为他早就将他们拉黑了……

后来,黄林森夫妇得知了可以通过央视的一档节目《等着我》找到小海。经过节目组的努力,找到了小海的下落。

没想到的是,小海这些年过的并不好,生活过得很拮据,住着小小的房子,没有人陪伴,没有得体的工作,但即使是这样他也不愿意向自己的父母求助。

面对节目组的邀请,他的回答就只有“我不想见到他们,令我感到恶心!”

在节目的最后,黄林森夫妇也没能等到小海的出现,但是他们不会停止寻找小海的脚步。

但这些迟来的爱意和懊悔在小海看起来无非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有些伤害不是能够事后弥补的,或者说,无法完全治愈。

所以,时代在发展,教育的方式也要适时变化。要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积极地引导孩子,而不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并不是父母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