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花,其实这些花本身并没有什么人格象征意义,而是文人雅士根据其特性赋予其人的品格罢了。秋天到了,菊花开了又落,虽然傲骨非凡,但终是难掩孤寂!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今江苏宜兴人,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宋末元初词人,与王沂孙、周密、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在词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地位。
蒋捷二十九岁考中进士,因为他有一首著名词作——《一剪梅·舟过吴江》,其中有三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名句,备受世人推崇,因而赢得了“樱桃进士”的雅号。
蒋捷生活在宋末元初,南宋灭亡以后,他深怀亡国之痛,遁迹不仕。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词风兼融豪放婉约,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词调时有清新轻快之作。
那年深秋时节,蒋捷凭窗聆听着连绵不断的秋雨声,不禁引起心中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深切地感受到阵阵凄凉。于是,写下一首《声声慢·秋声》。词作原文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词的大意是:
深巷里吹来菊花的香气,低矮的窗前飘下枯红的霜叶,四处是一片凄凉的秋风瑟瑟的声音。
豆子开花的时候,迎来了秋雨声,中间还夹杂着呼啸的风声。
稀稀疏疏的更鼓敲了二十五响,已是五更时分,高高的望远楼,却锁不住这恼人的打更声。
我的老朋友在很远的地方,请问是哪一个摇晃着玉佩发出声音?却原来是屋檐底下的风铃声。
画角的鸣声把月亮吹落,渐渐地各个军营里的人马开始骚动集合,四面八方也响彻一片胡笳声。
但见邻家灯光闪烁,灯前还有女人为军人捣衣的砧声。
谁知她一边捣衣,一边咕咕叨叨地诉说着愁苦,从夜晚说到天亮,碎碎琐琐,嘟嘟哝哝,就像无数蟋蟀的凄凉叫声。
她尚未倾诉完,又把一半分给了天空中的大雁,让大雁代替她的怨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捷这首《声声慢·秋声》是一首描写秋景秋声的写景抒情词。
整首词开篇首先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谛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接着,点出秋雨声加杂着风声率先而来,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望远楼,风雨凄凉,长夜难眠。
然后,继续从听觉入手,描写各种声音。先写玉佩轻摇的声音,这细碎的声音如此熟悉,以至于他以为是友人前来。再写当月亮渐渐西沉,兵营中号角响起,马蹄声响,四面笳声也响起。还有,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妇人在砧石上的捣练之声。最后,写妇人絮絮叨叨的怨声,说不完,诉不尽,于是将未曾诉完的秋愁分一半给了大雁。
全词语言凄美,哀婉动人;构思巧妙,谋篇严谨;结构自然,层层递进;一波三折,蜿蜒曲折;委婉含蓄,愁情郁结;笔锋非凡,意味独特;蕴藉深邃,余音绕梁。
突出特点是通篇都在描写秋声,一意到底,字字句句无一不是秋声,风声、雨声、更声、铃声、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声声盈耳,声声肃杀,声声凄寒,声声动心,始终盘旋,这种反复与强调使秋声连绵盘旋于读者的耳中,造成独特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