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组织实施了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重大工程项目),推动企业实施重点场所和地下储罐、池体、管线等重点设施设备的防腐防渗改造是其中一项关键内容,对于防止企业用地新增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某企业的池中罐。资料图片

池体是工业企业重点设施之一。部分企业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中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选用经济成本较低、对企业生产扰动较小的技术开展池体改造,达到有效防止池内污水废液渗漏、泄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效果,相关做法为其他池体设施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老旧破损隐患多,池体类设施问题凸显

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水是不可或缺的资源,而池体作为主要的液体收集、储存设施,在工业企业生产废水和事故废水收集、废水处理等过程中被广泛使用。

看似为解决有效收集污水废液,防止其进入外环境而建设的池体设施,也会有土壤污染隐患吗?又会如何危及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安全?

“没想到本应收集废水的污水暂存池竟成了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源’。”这是江苏省某企业一名安全环保工作人员发出的感叹。自2019年起,这家企业持续开展地下水监测累计30余次,通过历史监测数据比对分析,发现旧污水处理站数据异常。为找到地下水污染因子浓度持续升高背后的“罪魁祸首”,这家企业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经过层层筛查,最终发现是污水暂存池老化破损引起的废水渗漏导致了地下水污染。

行业专家告诉记者,当前部分池体类设施土壤污染隐患突出,主要有3个方面原因:一是池体建设水平低,存在防腐防渗性能弱、事故应急池容积不足等问题;二是老旧池体多,部分池体长期使用后裂隙明显、破损严重,渗漏风险较高;三是检维修难度大,池体类设施往往位于地下或半地下,属于隐蔽性设施,一旦发生“跑冒滴漏”,有毒有害物质会直接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且难以及时发现,极易造成污染。

“妙招”频出,企业积极推进池体类设施绿色化改造

在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的实施及示范带动下,部分企业积极探索,频出“妙招”,有力消除了一批池体类设施的土壤污染隐患。

一些化工行业企业积极借鉴石化行业规范,从严要求,高标准做好池体设计,推进老旧池体升级改造。在浙江省,某化工企业按照事故发生时废水“应收尽收”的目标,对原事故应急池实施高标准升级扩容改造,力争实现事故工况下“一滴污水不出厂区、一滴污水不流入环境”。

企业负责人介绍说:“我们严格按照《石油化工工程防渗技术规范》中重点污染防治区的要求开展事故应急池的防渗设计,在满足一般污染防治区使用抗渗混凝土材料的基础上,还在池体内侧涂刷水泥基抗渗

结晶型防渗涂层,进一步提升池体的防渗性能。”与此同时,企业还对标《石化企业水体环境风险防控技术要求》等标准,综合考虑泄漏物料量、消防水量、生产废水量、降雨量等测算事故应急池容积,将原有500立方米池体扩容改造至2800立方米,确保满足事故废水全收集的需求。

针对老旧池体渗漏风险较高以及池体类设施检维修难度大的问题,部分企业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现池体防渗“可视化”。在山东省,某企业的“池改罐”工程,就是采用地上废水暂存罐替代原有地下池体。别看只是地下变地上,可通过这样的举措,使污染隐患由“不易发现”变为“一目了然”。

记者从企业了解到,他们对于依靠重力自流方式收集废水、难以提升至地上的车间废水收集池,则是通过构建“池中池”的双层结构,在为防泄漏加上“双保险”的同时,也极大地减少了施工成本。在江苏省,某企业也巧动脑筋,在原有半地下废水暂存池内增设不锈钢储罐用于暂存污水,按“池中罐”方式,同样以较低的经济成本构建了双层防护。

同时,还有一部分企业充分利用泄漏监测装置强化监测预警,助力池体渗漏问题“早发现”。对此,浙江省某企业的做法是在各罐区、池体的围堰沟渠内安装自动感应装置,监测废水pH值的变化。一旦发现变化异常则判定为发生泄漏事故,迅速启动应急装置,厂区雨水排放阀门自动切换至事故应急池,确保异常事故废水有效收集。

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中,小成本、大收益实现旧貌换新颜,降低企业治污成本的不止池体设施。下一步,将持续总结针对地下管道、储罐等其他重点设施设备的改造经验,形成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典型模式,通过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助力高质量发展。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近期文章推荐

中国环境记协

微信号:zghjjx